当是时,自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恣,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作法令,数上书不逊顺。文帝重自切责之。时帝舅薄昭为将军,尊重,上令昭予厉王书谏数之,曰:

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贞信多断,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今大王所行,不称天资。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县之实,甚厚。大王以未尝与皇帝相见,求入朝见,未毕昆弟之欢,而杀列侯以自为名。皇帝不使吏与其间,赦大王,甚厚。汉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大王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许大王,甚厚。大王欲属国为布衣,守冢真定。皇帝不许,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贡职,以称皇帝之厚德,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于天下,甚非计也。

当是时,自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恣,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作法令,数上书不逊顺。文帝重自切责之。

  • 当是时:在这个时期。
  • 自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恣:自从薄太后、太子以及各位大臣都畏惧淮南厉王以来,淮南厉王回国后更是肆无忌惮。
  • 不畏汉法:不遵守汉朝的法律。
  • 出入警跸,称制:出入时使用仪仗侍卫,自称皇帝。
  • 自作法令:制定自己的法律。
  • 数上书不逊顺:多次上书对皇上不尊敬、不顺从。
  • 文帝重自切责之:汉文帝亲自责备他。

时帝舅薄昭为将军,尊重,上令昭予厉王书谏数之,曰:

  • 时帝舅薄昭为将军:当时的皇帝的舅舅薄昭是将军,地位尊崇。

  • 上令昭予厉王书谏数之:文帝让薄昭写信给淮南厉王劝诫他。

  • 曰:曰:“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贞信多断,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今大王所行,不称天资。”

  • 曰:“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贞信多断,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今大王所行,不称天资。”:薄昭在书信中表示,淮南厉王刚毅正直且勇敢、仁慈和厚道、守信忠诚且有决断力,这些品质都是上天给予淮南厉王的宝贵资质,淮南厉王应好好珍惜。然而现在淮南厉王的行为却不符合上天赋予他的这些品质。

  • 今大王所行,不称天资:现在淮南厉王的所作所为与上天赋予他的资质不相符合。

  • 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皇帝刚刚登基,想要把淮南的封地换给淮南厉王,但淮南厉王并不接受。

  • 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县之实,甚厚:皇帝最终还是将淮南的封地换给了淮南厉王,这让淮南厉王得到了三个县的实权,皇帝对此非常慷慨。

  • 大王以未尝与皇帝相见,求入朝见,未毕昆弟之欢,而杀列侯以自为名:淮南厉王因为未曾与皇帝见面,就请求入朝觐见,但还没有结束兄弟间的欢聚就杀害了列侯来树立个人威信。

  • 皇帝不使吏与其间,赦大王,甚厚:由于皇帝没有让官吏参与此事,就赦免了淮南厉王,对他非常宽容。

  • 汉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大王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汉朝的法律规定,两千石的官职出现空缺,就由朝廷补充,但现在淮南厉王却要求自己设立相位和两千石的职位。

  • 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许大王,甚厚:皇帝无视天下的法律秩序而允许淮南厉王这样做,对他的容忍程度非常高。

  • 大王欲属国为布衣,守冢真定:淮南厉王想将自己的封国降格为诸侯,成为平民,并在那里守护坟墓。

  • 皇帝不许,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皇帝不允许淮南厉王降为平民,让他保持诸侯国的尊贵地位,对他的宽容程度非常高。

  • 宜日夜奉法度,修贡职,以称皇帝之厚德:淮南厉王应该时刻遵守法律规章,履行贡职职责,以此来彰显皇帝深厚的恩德。

  • 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于天下,甚非计也:现在淮南厉王却轻易地说要肆意行事,这样就会辜负了天下人的好意和信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