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书不说。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乃使使召淮南王。
王至长安,丞相张苍,典客冯敬行御史大夫事,与宗正、廷尉杂奏:“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拟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法令。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为丞相,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为居,为治家室,赐与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奉以二千石所当得。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谋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事觉,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长匿不予,与故中尉蕳忌谋,杀以闭口,为棺椁衣衾,葬之肥陵,谩吏曰‘不知安在’。又阳聚土,树表其上曰‘开章死,葬此下’。及长身自贼杀无罪者一人;令吏论杀无罪者六人;为亡命弃市诈捕命者以除罪;擅罪人,无告劾系治城旦以上十四人;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城旦春以下五十八人;赐人爵关内侯以下九十四人。前日长病,陛下心忧之,使使者赐枣脯,长不肯见拜使者。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陛下遣使者赍帛五千匹,以赐吏卒劳苦者。长不欲受赐,谩曰‘无劳苦者’。南海王织上书献璧帛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吏请召治忌,长不遣,谩曰‘忌病’。长所犯不轨,当弃市,臣请论如法”。
解析这首诗的结构和含义:汉文帝时期的淮南厉王刘长,因其骄逸放纵而受到贬谪。诗中的“汉书 · 传 ·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是引用这段历史的背景,为后续情节提供了铺垫。
诗句翻译与注释:
- 「王得书不说」(王收到书信后心情不悦)。
- 「说」在这里意为“高兴”。
-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描述了六年后,一群年轻人密谋反叛的情况。
- 「但」可能是指参与阴谋的人之一。
- 「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指他们计划使用四十辆辇车发动叛乱。
- 「辇车」是一种用于皇帝出行的大型车。
- 「令人使闽越、匈奴」暗示他们打算联络外部势力。
- 「闽越」和「匈奴」都是古代中国北方的民族。
- 「事觉,治之,乃使使召淮南王」说明事情败露后,朝廷开始追捕。
- 「治之」指的是处理此事。
- 「王至长安」表示淮南王被带到京城。
- 「长安」是当时的首都,也是政治中心。
- 「丞相张苍,典客冯敬行御史大夫事」提到了当时的政治架构。
- 「典客」是汉朝的外交使节。
- 「与宗正、廷尉杂奏」反映了朝廷对事件的严肃态度。
- 「杂奏」意味着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审理。
- 「及所置吏」指出了参与策划的人员及其身份。
- 「吏」在此处指代参与谋反的人或其下属。
- 「长匿不予,与故中尉蕳忌谋,杀以闭口」描述了淮南王的行为。
- 「匿不予」意即藏匿不回应。
- 「中尉蕳忌谋」指的是与中尉蕳忌合谋。
- 「杀以闭口」意味着通过杀害来封口。
- 「为棺椁衣衾,葬之肥陵,谩吏曰‘不知安在’」描绘了淮南王的葬礼及其对待官吏的态度。
- 「谩吏曰‘不知安在’」表明淮南王对官员漠不关心。
- 「又阳聚土,树表其上曰‘开章死,葬此下’」展示了淮南王的荒诞行为。
- 「阳聚土」意为假装聚集土堆。
- 「树表其上曰‘开章死,葬此下’」显示他为自己的死伪造了一个墓碑。
赏析:
此诗通过叙述淮南王刘长因不满被贬而怀恨在心,最终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朝廷的行动,展现了他的狂妄与不法行为。诗中不仅揭示了淮南王的野心和阴谋,也反映了汉朝中央政权对于诸侯王权力的严格控制,以及在面对权臣时采取的严厉措施,如派遣使者、密谋、逮捕等,这些都体现了汉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对内部稳定的决心。
此诗通过对淮南王刘长的描写,揭示了汉朝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同时,诗中也透露出汉朝中央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的决心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