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高帝蒙霜露,沫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创痍,以为子孙成万世之业,艰难危苦甚矣,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养牺牲,丰洁粢盛,奉祭祀,以无忘先帝之功德,而欲属国为布衣,甚过。且夫贪让国土之名,轻废先帝之业,不可以言孝。父为之基,而不能守,不贤。不求守长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谊。数逆天子之令,不顺。言节行以高兄,无礼。幸臣有罪,大者立断,小者肉刑,不仁。贵布衣一剑之任,贱王侯之位,不知。不好学问大道,触情忘行,不祥。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弃南面之位,奋诸、贲之勇,常出入危亡之路,臣之所见,高皇帝之神必不庙食于大王之手,明白。
原诗
夫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高帝蒙霜露,沫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创痍,以为子孙成万世之业,艰难危苦甚矣,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养牺牲,丰洁粢盛,奉祭祀,以无忘先帝之功德,而欲属国为布衣,甚过。
译文
大王把千里的土地作为居住的地方,把上万的百姓当作自己的奴隶和侍从,这是高祖皇帝(刘邦)的深厚恩德。高祖皇帝历经风霜雨雪,冒着狂风暴雨,奔赴战场,冲锋陷阵,战斗在前线攻城略地,身体遭受创伤,却为了子孙后代建立了千秋万代的大业,其经历的危险困苦实在是太多了。大王不思念先帝的辛劳与艰苦,日夜担忧恐惧,修身养性,端正品行,饲养牲畜,丰盛供品,敬献祭品,以表达对先帝的怀念和感恩,而想要让自己的封国成为平民百姓,这实在是太过分了。况且贪求让国家免赋税、减税赋的美名,轻易地废除高祖皇帝建立的基业,不可以称为孝道。父亲打下的基础却不能守护,这不是贤明之举。不求守护长陵,而想得到真定这样的土地,这是对母亲的不尊重。多次违背天子的命令,这是不孝顺。用言辞称赞自己的节操和行为,这是对兄长无礼。宠幸之臣犯罪,大的要立即处决,小的也要施以肉刑,这是不仁慈。看重平民百姓一个剑的价值,轻视王侯的地位,这是不懂得分寸。不喜欢学习儒家大道和治国理政之道,只是沉迷于个人情感而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本分,这是不祥之兆。这八点正是走向灭亡的道路,而大王却去实行它们,丢弃了统治天下的权力,施展了猛士、勇士的力量,经常出入于危险、死亡的道路上。我所看到的,高祖皇帝的精神必定不会被大王所供奉。明白这个道理吧!
注释
- 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
- 厚德:深厚的德行。
- 艰苦:指经历困难和危险。
- 朝夕:早晚;日夜。
- 怵惕:恐惧。
- 修身:修养品德。
- 守:保持。
- 不义:不合道义。
- 危亡:危险,灭亡。
- 南面之位:指统治天下的地位或权力。
- 诸:通“啄”,这里指勇猛之士的意思。
- 贲:同“奋”。
- 触情:因情绪激动而忘记应有的行为。
- 贵:重视。
- 布衣:平民百姓。
- 大道:儒家经典《易经》中所说的道理。
- 触情:因情绪激动而忘记应有的行为。
- 不祥:灾祸。
- 孝道:孝道是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 社稷:古代称国家为“社稷”,社稷是国家的象征。
- 飨:祭祀。
- 神明:神灵。
- 庙食:祭祀时用食物供奉祖先。
- 诸:通“啄”,这里指勇猛之士的意思。
- 贱:轻视。
- 不好:不喜欢。
- 大道:儒家经典《易经》中所说的道理。
- 触情忘行:指因为情绪激动而忘记了应有的行为。
- 不仁:不符合仁爱之道。
- 布衣一剑之任:意指平民百姓承担着国家的重责大任。
- 先母后父:指对长辈要有孝敬,对晚辈要有爱护。
- 数逆:屡次违抗。
- 节行:言行合乎法度。
- 长陵:指西汉的首都长安城。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淮南王刘安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功业的极度仰慕和尊敬之情。刘安通过对比自己与刘邦的不同之处来表达他的不满和自我批评。他认为自己不如刘邦,因此应该放弃自己的王位,回归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不是像刘邦一样过着帝王的生活。
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和矛盾。例如,“高皇帝”指的是刘邦,他在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艰难危苦”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斗争的残酷;“孝道”强调了忠诚和顺从的重要性等。这些词汇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