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周公诛管叔,放蔡叔,以安周;齐桓杀其弟,以反国;秦始皇杀两弟,迁其母,以安秦;顷王亡代,高帝夺之国,以便事;济北举兵,皇帝诛之,以安汉。故周、齐行之于古,秦、汉用之于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其在王所,吏主者坐。今诸侯子为吏者,御史主;为军吏者,中尉主;客出入殿门者,卫尉大行主;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相欲委下吏,无与其祸,不可得也。王若不改,汉系大王邸,论相以下,为之奈何?夫堕父大业,退为布衣所哀,幸臣皆伏法而诛,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为大王不取也。

宜急改操易行,上书谢罪,曰:“臣不幸早失先帝,少孤,吕氏之世,未尝忘死。陛下即位,臣怙恩德骄盈,行多不轨。追念罪过,恐惧,伏地待诛不敢起。”皇帝闻之必喜。大王昆弟欢欣于上,群臣皆得延寿于上;上下得宜,海内常安。愿孰计而疾行之。行之有疑,祸如发矢,不可追已。

诗句:

  • 昔者,周公诛管叔,放蔡叔,以安周。齐桓杀其弟,以反国。秦始皇杀两弟,迁其母,以安秦。顷王亡代,高帝夺之国,以便事。济北举兵,皇帝诛之,以安汉。
  • 故周、齐行之于古,秦、汉用之于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
  • 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其在王所,吏主者坐。
  • 今诸侯子为吏者,御史主;为军吏者,中尉主;客出入殿门者,卫尉大行主;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
  • 相欲委下吏,无与其祸,不可得也。王若不改,汉系大王邸,论相以下,为之奈何?
  • 夫堕父大业,退为布衣所哀,幸臣皆伏法而诛,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为大王不取也。

译文:
从前,周公杀了管叔和蔡叔,目的是为了安定周朝;齐桓公杀了自己的弟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秦始皇杀了两位兄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顷王逃亡,被高帝夺去了封国,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济北王举兵作乱,皇帝将他杀死,这都是为了安定汉朝。因此,周公、齐桓公的做法是古代的榜样,秦始皇和高帝的做法是现代的典范,大王您如果不观察这些历史的经验,而是想要通过亲情关系去期望太上皇的庇护,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那些逃亡在外、在民间生活、以及隐藏起来的诸侯王、官吏、宾客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律制裁。如果大王在王宫中犯了罪,主管的官员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如今,诸侯的儿子担任官吏的,由御史负责监察;担任军事职务的,由中尉负责监察;进出宫殿大门的宾客,由卫尉或大行负责接待;那些从蛮夷地区来归附汉朝、自称无罪的人以及因逃避户籍而自称为“亡”的人,则由内史县令负责接待。如果有人想要逃避责任,那就不会有好下场。如果大王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汉朝会扣押大王的住宅,对丞相以下的官员进行审查追究,那将怎么办呢?要知道,背叛了父亲的伟大事业,自己沦为平民,是令人同情的;即使是幸运的臣子都被判处死刑,这也会让天下人感到羞愧,让先帝的美德也蒙受羞辱,所以大王是不应该这么做的。

赏析:
这段文字是一篇奏疏,作者向淮南王进言劝说他改正行为,否则会有严重后果。文中首先列举历史上的几个例子,说明忠诚与背叛的后果,以此来警示淮南王不要因为亲情而违背孝道。接着指出淮南王的一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并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最后再次强调,如果不改正错误,汉朝会对淮南王采取严厉措施,甚至可能影响到他的家族和子孙后代。整篇文章语气严肃,措辞恳切,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淮南王的期望和担忧。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种观念——忠诚与孝顺是不可分割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