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建言:“往年荧惑守心,太白高而芒光,又角星茀于河鼓,其法为有兵乱。是后讹言行诏筹,经历郡国,天下骚动,恐必有非常之变。可遣大将军行边兵,敕武备,斩一郡守,以立威,震四夷,因以厌应变异。”上然之,以问丞相。丞相嘉对曰:“臣闻动民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下民微细,犹不可诈,况于上天神明而可欺哉!天之见异,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民心说而天意得矣。辩士见一端,或妄以意傅著星历,虚造匈奴、乌孙、西羌之难,谋动干戈,设为权变,非应天之道也。守相有罪,车驰诣阙,交臂就死,恐惧如此,而谈说者云,动安之危,辩口快耳,其实未可从。夫议政者,苦其谄谀倾险辩慧深刻也。谄谀则主德毁,倾险则下怨恨,辩慧则破正道,深刻则伤恩惠。昔秦缪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悔过自责,疾诖误之臣,思黄发之言,名垂于后世。唯陛下观览古戒,反复参考,无以先人之语为主。”
诗句翻译及注释
- 因建言: 我于是提出建议。
- 往年荧惑守心,太白高而芒光,又角星茀于河鼓: 前年(指武帝时期)荧惑星(火星)在心宿位置停留,太白星(金星)光芒明亮,同时有一颗角星(木星)在河鼓(即北斗星)附近出现。
- 其法为有兵乱: 这种天文现象预示将发生战争或动乱。
- 是后讹言行诏筹,经历郡国,天下骚动: 从那以后,人们开始散布各种谣言,经过郡国传播,全国都感到不安。
- 恐必有非常之变: 恐怕将会有非常的变化。
- 可遣大将军行边兵,敕武备,斩一郡守,以立威,震四夷,因以厌应变异: 可以派大将军去边境加强防御,命令军队做好战斗准备,斩杀一个郡守,以此来立威,震慑四方的蛮夷族,以此平息各种不祥的征兆。
- 上然之: 武帝认同他的说法。
- 丞相嘉对曰: 丞相对此表示赞许并回应:
- 臣闻动民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 臣听说治理民众要用实际行动,不能只靠言语。顺应天命要真实,不能用虚饰的言辞。
- 下民微细,犹不可诈,况于上天神明而可欺哉!: 老百姓都是微不足道的,尚且不能欺骗,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天呢?
- 天之见异,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民心说而天意得矣。: 上天显示异常变化是为了告诫君主,希望君主能够醒悟并改正错误,真诚地做好事。百姓满意则上天喜悦。
- 辩士见一端,或妄以意傅著星历,虚造匈奴、乌孙、西羌之难: 一些善于辩论的人只根据一点就随意附会星象和历史,夸大地虚构了匈奴、乌孙、西羌等民族的困难。
- 谋动干戈,设为权变: 他们谋划动用武力,制造一些临时的变化来应对。
- 非应天之道也: 这是不符合自然的规律的。
- 守相有罪,车驰诣阙,交臂就死: 郡守有罪被处以极刑时,他惊恐万分,最后不得不自杀。
赏析
这是一篇汉代关于天文预言的文献。文中通过讲述汉武帝时期天文现象与国家大事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君主应以身作则,勤政爱民,顺应自然规律,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流言与政治阴谋。通过这些历史背景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天道与人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