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此四者,臣窃为皇太子急之。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窃观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者,皆不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技艺过人绝远,然于术数未有所守者,以陛下为心也。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唯陛下裁察。”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诗句
晁错,颍川人也。
注释: 晁错是颖川人,即现在河南省的周口市。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阳宋孟及刘带同师。
注释: 晁错学习的是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律策略,并且他与洛阳的宋孟以及刘带一起学习。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注释: 因为文学方面的专长,晁错成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注释: 晁错为人性格刚直、刻薄而深刻。
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注释: 在文帝时期,全国没有精通《尚书》的人,只有齐国有伏生,他是秦朝的博士,精通《尚书》,已经九十多岁,无法出使。
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
注释: 皇帝下诏太常,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去取《尚书》。晁错回来后,上书陈述他的见地。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
注释: 皇帝任命晁错为太子舍人、门大夫,之后升任为博士。
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
注释: 晁错又说:“君主要让自己的名声显赫并在后世流芳,是因为掌握了一些权术。”
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此四者,臣窃为皇太子急之。
注释: 因此,当皇帝能掌握如何治理下属并管理百姓的方法时,大臣们就会敬畏顺服;当皇帝了解如何听取建议和处理事务的方法时,就不会被蒙蔽;当皇帝知道如何安抚百姓利益时,整个国家就会服从;当皇帝懂得如何忠诚孝顺侍奉皇上时,大臣们的品行就会完美。这些都是臣下认为皇太子应该尽快学习的。
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窃观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者,皆不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技艺过人绝远,然于术数未有所守者,以陛下为心也。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唯陛下裁察。
注释: 臣下认为有些大臣认为皇太子可能不了解治国之道。臣下的观察是,历史上那些不能尊敬祖先并因此被臣下杀害的君主们,都是因为不懂权术。皇太子虽然读过很多书但没有深入了解这些权术,这并不是因为他不重视学问,而是因为陛下还在担心。臣下希望陛下能够选择一些可以应用到当今时代的圣人之道,传授给皇太子。希望陛下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向皇太子传授这些知识。
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他从小在轵县的张恢生处学习申不害和商鞅的刑法策略。同时他也跟洛阳的宋孟和刘带学习。由于文学方面的造诣,晁错成为太常掌故。
晁错性格刚直且刻薄,对人要求严格苛刻,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孝文帝时期,全国没有一个人能够精通《尚书》,只有齐国有个名叫伏生的人,他是秦朝的博士,精通《尚书》。尽管年已九旬高龄,但他依然坚持教授《尚书》。于是,朝廷决定让晁错前往学习。晁错回来后,便上书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皇帝采纳了晁错的意见,让他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等职,最后升任为博士。
晁错继续上书说:“君主之所以能够使自己的名声显赫并在后世流传,是因为掌握了一些权术。”他认为皇帝如果能够掌握如何治理下属、如何听取建议、如何安抚百姓、如何忠诚孝顺侍奉皇上等方法,那么大臣们就会敬畏顺服;如果能够了解如何运用各种权术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有序;如果能够通过权术来实现对百姓的爱戴和关怀,那么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如果能够通过权术来表达对父母的孝顺和敬爱,那么作为臣子的德行就会完美无缺。这些都是臣下认为皇太子应该尽快学习的。
臣下认为有些大臣认为皇太子可能不了解治国之道。臣下的观察是,历史上那些不能尊敬祖先并因此被臣下杀害的君主们,都是因为不懂权术。皇太子虽然读过很多书但没有深入了解这些权术,这并不是因为他不重视学问,而是因为陛下还在担忧。臣下希望陛下能够选择一些可以应用到当今时代的圣人之道,传授给皇太子。希望陛下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向皇太子传授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