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曰: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心。”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楯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枝叶茂接,此矛鋋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楯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勤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亡矢同;中不能入,与亡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矛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汉书·传·爰盎晁错传(白话文)
爰盎字丝,其父亲原为楚国人士,后成为群盗,迁徙至安陵。高后时期,爰盎曾作为吕禄舍人。孝文帝即位后,兄长哙任命爰盎为郎中。绛侯担任丞相时,爱盎向文帝进言,询问丞相的身份和角色。文帝回答:“他是社稷之臣。”爱盎进一步提问:“绛侯所谓的功臣,不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高祖誓非刘氏不王,而勃等听王诸吕,是从生主之欲,不与亡者也。”这段对话揭示了文帝对功臣和社稷之臣的区别理解,以及他在政治实践中的务实态度。
爰盎勇敢直谏,曾试图劝谏景帝立弟梁王刘武为嗣,结果被梁王派遣的刺客暗杀。他的这种行为显示了他对国家忠诚及敢于直言的勇气。尽管他最终未能成功劝阻立嗣,但他的行为仍然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的勇气。
爰盎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品质,也揭示了当时汉朝政治环境的一些特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直言进谏、敢于对抗权力中心是相当重要的品质。爰盎的例子展示了即使在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正直和勇敢也可以帮助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正义。
通过分析爰盎的生平和他的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背景。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它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中塑造了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微小的个人行动也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爰盎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英勇和忠诚,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和政治的复杂性。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过去,预测未来,并从中汲取智慧以应对当今的挑战。这种对历史的理解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认知,也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平衡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