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之。
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明之。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遗,而贤圣不废也,故各当其世而立功德焉。传曰“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此之谓也。窃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惟陛下财择。
诗句解析:
- “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 - 这句话反映了皇帝对自身德行的自省和谦逊。
- “愚臣不足以当之” - 表示臣子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种崇高的责任和评价。
- “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 - 这是皇帝给予臣子的指令,要求臣子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想法。
- “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明之” - 臣子认为像五帝时代的贤臣一样,能明辨是非,是能够承担重任的关键。
- “传曰“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 - 这是引用古代文献中的一句话,用来说明明智的时代领导者是能够被后人称颂的。
- “窃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 - 描述了战争失败或经济困难可能导致社会和经济的动荡。
- “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 - 描述皇帝拥有高超的德行和充足的资源,但国家仍面临许多问题。
- “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 - 指出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皇帝没有亲自处理国事,而是依赖群臣。
- “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 - 提到臣子们虽然都是优秀的人选,但未能达到让皇帝亲自过问政务的程度。
- “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也” - 表达了臣子对皇帝未能亲自处理事务、依赖群臣的担忧。
- “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传万世” - 描述时间的流逝和皇帝的德行未能普及到整个国家。
- “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惟陛下财择” - 表达了臣子对皇上的忠心和希望皇上能够理解自己的建议。
译文:
皇帝在诏书中说:“我一直在考虑自己的德行不足之处。”
我愚蠢地认为我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
皇帝的诏书又说:“请畅谈你们的想法,不要有任何隐瞒。”
我私下里认为像五帝时期的贤臣一样的才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听说五帝的大臣无人能比肩,因此他们亲自关心国家;三王的君主与大臣都很贤能,因此他们共同为国忧虑;那些无法与大臣相比的诸侯,则让他们担任要职。这就是神祇不会遗漏任何人,圣人们也不被废弃,因此每个人都能在他所处的时代建立功业并得到名声。传说中提到:“往昔之事已不可追,未来之事尚可期待;能理解时势的人可以被称为天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听说如果连战都打不赢,就会改变土地;百姓贫穷就会改变职业。现在陛下拥有如此崇高的德行,财富不逊于五帝,统治着天下已有十六年,百姓不但没有变得更加富裕,而且盗贼也没有减少,边境也没有安定,之所以这样,我想是因为陛下没有亲自处理国事,而是依赖群臣吧!现今所有处理国事的臣子都是天下挑选出来的人才,然而却没有一个能望陛下的清光,这就好像五帝时代的贤臣一样。陛下如果没有亲自处理国事,却依赖那些不能望见陛下清光的臣子,我私下里担心这会是神明的遗忘。每日每夜都在消磨,一年又一年地过去,日月渐近黄昏,伟大的德行不能遍及天下,流传万代。我作为一个愚蠢的臣子没有自我衡量能力,只能冒昧地向陛下进献我的愚忠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