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对曰:

平阳侯臣窋、汝阴侯臣灶、颍阴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大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长。今陛下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以求贤良,让之至也。臣窃观上世之传,若高皇帝之建功业,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今臣窋等乃以臣错充赋,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臣错草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曰:

诏策曰“明于国家大体”,愚臣窃以古之五帝明之。臣闻五帝神对,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法官之中,明堂之上;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故众生之类亡下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载也;烛以光明,亡偏异也;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膏露降,五谷熟,袄孽灭,贼气息,民不疾疫,河出图,洛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

诗句

平阳侯臣窋、汝阴侯臣灶、颍阴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大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长。今陛下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以求贤良,让之至也。臣窃观上世之传,若高皇帝之建功业,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今臣窋等乃以臣错充赋,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臣错草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曰:    

译文

汉朝·汉书·传·爰盎晁错传
晁错回答说:
平阳侯臣田(误,应该是“窋”)、汝阴侯臣刘(误,应该是“灶”)、颍阴侯臣韩(误,应该是“何”)、廷尉臣张(误,应该是“皋”)、陇西太守臣王(误,应该是“昆”)所选荐的贤良太子家令臣晁错冒死再次拜见陛下说:臣私下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无不追求并重用贤能之士作为自己的辅佐,所以黄帝得到了力牧而成为五帝之首,大禹得到了咎繇而成为三皇祖先,齐桓公得到了管仲而成为五霸之首。现在陛下在讨论大禹和高祖建立英雄豪杰的问题,却推辞说是因为自己不明了事理,才来寻求贤良之士。这是非常谦逊的表现。臣观察到上古时代的记载,像高皇帝那样建立功业,陛下德行深厚而能够获得贤良之士辅助,这些都是有关官员所记录的,刻在玉石上,藏在金匮中,历经春秋时代,被记载到后世,成为帝王的祖宗,与天地共存。 如今臣田错等人却把臣错推荐上去,这实在是不能称述陛下求贤之心。臣晁错地位卑微,没有什么学识,冒死向您陈述愚笨的看法:
”`

注释

  • 错对曰:指晁错回答皇帝的话。
  • 平阳侯臣田(窋):平阳侯刘章(刘章是汉文帝刘恒的弟弟,封地平阳)。
  • 汝阴侯臣灶:汝阴侯刘灶。
  • 颍阴侯臣何:颍阴侯灌婴。
  • 廷尉皋:廷尉张苍。
  • 陇西太守昆邪:陇西郡太守王尊。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汉朝时期,皇帝向大臣们征询贤良之事的情景。诗中的“错”即晁错,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通过向皇帝进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对贤才的重视。诗中引用了古代五位帝王的故事,以此来论证他们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重视贤才的原因。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贤才的需求,以及贤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