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愚臣亡识,唯陛下财察。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曰:
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长楙。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乌乎,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
译文
陛下断绝了匈奴的和亲,朕私下以为冬天他们还会向南迁徙。一旦大治天下,则终身难以安定。想树立威信,应从削弱其力量开始,他们不能困住,让敌人离开后,就不易制服。朕愚钝无知,只希望陛下明察。
后来下诏让有司举贤良文学士,晁错在选中。上亲自策问并赐爵,说:
“惟十五年九月壬子日,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长楙。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
乌乎!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
注释解释
“惟”:表示时间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只有”的意思。
“皇帝曰:”:古代书信中常用的称呼方式,表明这是皇帝的直接发言。
“昔者大禹勤求贤士”: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这里用他来比喻皇帝的治国之道。
“施及方外”:意味着大禹的治理范围不仅局限于本国,还包括了四极之外的地区。
“四极之内”:指的是国家的四周边界。
“舟车所至”:舟车是指古代的交通工具,能够到达的地方。
“靡不闻命”:指没有人不被命令所覆盖或听到。
“以辅其不逮”:意思是帮助弥补自己的不足。
“去乱从”:去除混乱,归顺中央政权。
“建豪英”:建立杰出的人才和英杰。
“以为官师”:担任官员的老师或指导者。
“辅天子之阙”:辅助天子的缺失之处。
“尔后不致”:你之后不会这样做。
“书之”:书写下来。
“周之密之,重之闭之”:意思是使事情保密且重要,加以重视并加以密封。
“兴自朕躬”: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事务都是从我自身开始推动的。
“毋枉执事”:不要让那些从事公务的人员受到冤枉。
赏析
这段文字是《汉书·传·爰盎晁错传》中的一部分。它主要讲述了皇帝对臣子的告诫,强调在处理政务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方法。首先,皇帝要求臣子们提出治国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通过考察这些意见的可行性来选拔贤能的人才。其次,皇帝强调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在大臣的建议下改正自己的错误。最后,皇帝提醒大臣们在执行任务时要谨慎行事,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整段文字体现了皇帝的谦虚和务实的态度,以及他对臣子们的关心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