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
译文:胡人的生活和职业不依赖土地,他们容易扰乱边境。这是因为胡人吃动物的肉,喝奶酪,穿着皮革衣物,他们没有像人类一样拥有城市、田地和房屋等住所。就像鸟类和野兽在广阔的野外游荡,当食物和水源充足时就会停下,而当它们的食物和水源耗尽时就会迁移。
注释:1. 胡人(Húrén):指古代居住在北方地区的各民族。

  1. 衣食之业(yǐshí yè):指生计、工作。
  2. 不著于地(bù zhù yú dì):不依赖土地,比喻没有固定的住所。
  3. 易以扰乱边境(yì yǐ rǎng tā bì jiān):容易被外来的人马所侵犯。
  4. 何以明之(yǐ hé míng zhī):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呢?
  5. 飞鸟走兽于广野(fēi niǎo zǒu shòu yú guàng yě):比喻胡人在广袤无际的野外生活,自由自在。
  6. 美草甘水则止(měi cǎo gān shuǐ zé zhǐ):指在肥沃的草地或充足的水源附近停留。
  7. 草尽水竭则移(cǎo jìn shuǐ jié zé qiān):指在资源匮乏的地方会迁移寻找新的栖息地。
    赏析:
    此文通过分析胡人的生活习性和对边境的影响,强调了国家边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边疆人民的重要性。作者指出胡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和不固定居住地的特点,认为这为外敌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作者还提出了解决策略,即通过招募常住当地的人,建立防御工事,提高边境的防御能力。这些措施旨在防止胡人入侵,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