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繇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诗句:
爰盎字丝,高后时为群盗,徙安陵。
译文:
爰盎字丝,他的父亲原是楚国人,曾为众人所侵犯,后来迁徙到安陵居住。
赏析:
此句描述了爰盎的家世背景,体现了他由平民变为盗贼的转变。”爰盎”是他的名字,”子”是他的尊称,“楚人”说明他出生在楚国。而“故为群盗”则揭示了他的家庭曾有过一段混乱的历史。”徙安陵”表明了他的迁徙经历,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动荡有关。
诗句:
孝文即位,盎兄哙任盎为郎中。
译文:
孝文帝即位后,爰盎的兄长哙任用爰盎为郎中。
赏析:
此句描绘了爰盎进入朝廷,得到重视并被委以重任的场景。”孝文即位”明确了历史时期,即汉文帝刘恒的统治时期。”盎兄哙任卬为郎中”说明了爰盎的家族在朝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兄长哙对他的提拔让他得以进入朝廷担任重要职务。
诗句: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盎进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译文:
绛侯担任丞相时,每次退朝都快步离开,显得十分得意,皇上对他十分恭敬,常常目送他离去。爰盎上前问道:“丞相是个怎样的人呢?”皇上回答说:“他是国家的栋梁,可以称之为社稷之臣。”“绛侯所说的功臣,并非社稷之臣。社稷之臣的主人还在就在一起,主人不在就各自存在。”
赏析:
这句描述了爰盎对朝廷政治局势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丞相角色和权力运作的洞察。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汉朝内部对于权力、忠诚和责任等复杂问题的思考。
诗句: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译文:
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
赏析:
此句描述了晁错在景帝时期的政治生涯。作为内史,他直接掌管着中央政府的事务,显示了他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诗句:
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译文:
请求将诸侯的罪行上报,削减他们的支郡。上奏之后,公卿、列侯、宗室共同商议,没有人敢于反对,只有窦婴坚决反对,因此与晁错产生了矛盾。
赏析:
这段描述展示了晁错在政治斗争中采取强硬手段的行为方式。他通过上书朝廷,提出了削弱诸侯的建议,但此举遭到了众多大臣的支持,唯独窦婴提出异议。这种分歧加剧了晁错与窦婴之间的关系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