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尝召居廷中,公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释之:“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让王生:“独奈何廷辱张廷尉如此?”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亡益于张廷尉。廷尉方天下名臣,吾故聊使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释之。
释之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相,犹尚以前过也。年老病卒。其子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冯唐,祖父赵人也。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事文帝。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具以实言。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吾每饮食,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老知之乎?”唐对曰:“齐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已?”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帅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乃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众辱我,独亡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张释之的守法与冯唐的论将:汉文帝时期的政治与人物故事
翻译
在汉朝,张释之和冯唐都是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体现了汉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官员们对于职责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通过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的政治环境和人物性格。
译文
在汉朝,张释之和冯唐都是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体现了汉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官员们对于职责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通过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的政治环境和人物性格。
注释
- 张释之 - 西汉时期的著名司法官,因直言进谏而闻名。
- 冯唐 - 西汉初年的将领,因直言进谏而闻名。
- 孝文帝 - 汉文帝刘恒,西汉的开国皇帝。
- 景帝 - 汉景帝刘启,继位后进行了改革并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地位。
- 黄老言 - 道家哲学,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
- 处士 - 脱离官场,隐居山林的人士。
- 王生 - 一位善于谈论老庄思想的人,与张释之关系良好。
- 廷中 - 宫廷之中,指朝廷。
- 袜解 - 比喻事情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 重之 - 认为某人重要或价值高。
- 谢 - 道歉,承认错误。
赏析
张释之和冯唐的故事反映了汉朝初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性。张释之的“履舄相及”事件,虽表面看似小事一桩,实则反映出其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国家的忠诚。而冯唐的经历则显示了他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敢于直言的勇气。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汉朝初期政治环境中的一种现象:即官员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往往需要展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断力,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张释之与王生的交往更是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高度重视。王生虽然是一位处士,但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学识,被张释之敬重,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这种尊重道德、重视品德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难得的,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释之和冯唐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勇于承担责任、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