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山,颍川人也。祖父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尝给事颍阴侯为骑。

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其辞曰: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诗句:
1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

  1.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2.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
  3. 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
  4. 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
  5. 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6. 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
  7. 天殃已加矣
  8. 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译文:
这首诗是贾山对汉文帝的劝谏之辞,通过比喻和历史事例阐述了忠诚与正直的重要性,批评了秦始皇的暴政,并提出了治理国家的若干建议。

  1. 诗中的关键词:“臣山”
  • 背景:贾山,颍川(今属河南)人,祖父祛是魏王时博士弟子。
  • 经历:贾山给事于颍阴侯,担任骑卒。
  • 特点:贾山学习广泛,涉猎书记,但未能成为醇儒,而是选择了直言进谏。
  1. 诗中的关键词:“秦”
  • 历史背景:秦王朝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 秦朝的特点: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工程。
  • 秦末动乱:由于过度的征敛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陈胜、吴广的大起义,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
  1. 诗中的关键词:“孝文时”
  • 时间定位:汉文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仁君之一。
  • 政策评价:孝文时,主张以德治国,施行仁政,强调君主应该听取忠言并采纳良策。
  1. 诗中的关键词:“至言”
  • 名称解读:“至言”指的是深刻、直接的话语,反映了贾山对于政治改革的迫切希望。
  • 目的明确:贾山希望通过《至言》向文帝提出具体的政治建议,如加强法制、改善民生等。
  • 效果预期:他希望文帝能够认真考虑他的建议,从而推行更为有效的治国措施。
  1. 诗中的关键词:“陛下”
  • 称呼尊重:使用“陛下”是对汉文帝的一种尊敬和礼貌的表达。
  • 期望表达:贾山通过这种称呼来表明自己的忠心,以及希望得到文帝的信任和支持。
  1. 诗中的关键词:“少加意焉”
  • 含义解释:少加意即表示需要多加注意或慎重处理。
  • 期望结果:这句话表达了贾山希望文帝能够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更加审慎和深思熟虑。
  1. 诗中的关键词:“死葬乎骊山”
  • 背景介绍:骊山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此处用来形容帝王豪华的陵葬。
  • 历史讽刺:这反映了秦末社会动荡的背景,以及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方式。
  1. 诗中的关键词:“天殃已加矣”
  • 灾难象征:天殃指自然灾祸,这里暗示秦朝统治下的人民已经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 危机警告:此句提醒文帝,秦朝的暴政已经引起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1. 诗中的关键词:“臣昧死以闻”
  • 忠诚体现:昧死指冒死上书,表达了贾山对国家和皇帝的深切忠诚。
  • 紧急程度:以闻是古代臣子上书用语,强调了上书内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请求响应:通过这样的措辞,贾山希望文帝能够认真对待他的谏言,给予足够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