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箕子、比干之贤,身死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于大学,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饐在前,祝鲠在后,公卿奉杖,大夫进履,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立辅弼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学问至于刍荛者,求兽无餍也;商人庶人诽谤已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
《汉书·传·贾邹枚路传》中,贾山通过其言论和行为展现了一位敢于直言的士大夫形象。本诗以“贾邹枚路传”为题,不仅是对贾山本人及其事迹的记载,也是对其性格特点和思想倾向的深刻揭示。
诗中开篇即言“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强调了直言进谏的重要性与危险性。贾山虽学涉猎广泛,但最终未能成为醇儒,这反映出他虽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到了贾山给文帝的上书内容,名为《至言》,借秦为喻,批评当时的政治现状,显示了贾山直言不讳的性格。他的言辞多激切,这种直接而又尖锐的方式在古代往往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但同时也极易招致杀身之祸。
诗中还提到了贾山的一些具体事例,如他曾给颍阴侯做骑从,这些经历不仅反映了贾山的忠诚和勇敢,也展示了他不畏权贵、坚持正义的精神。
《汉书·传·贾邹枚路传》中的这首诗不仅记录了贾山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古代士大夫面对政治现实的复杂态度和选择。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通过对贾山这一人物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士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