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梁事败,胜、诡死,孝王恐诛,乃思阳言,深辞谢之,赍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于上者,阳素知齐人王先生,年八十余,多奇计,即往见,语以其事。王先生曰:“难哉!人主有私怨深怨,欲施必行之诛,诚难解也。以太后之尊,骨肉之亲,犹不能止,况臣下乎?昔秦始皇有伏怒于太后,群臣谏而死者以十数。得茅焦为廓大义,始皇非能说其言也,乃自强从之耳。茅焦亦廑脱死如毛氂耳,故事所以难者也。今子欲安之乎?”阳曰:“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吾将历问之。”王先生曰:“子行矣。还,过我而西。”

邹阳行月余,莫能为谋,还,过王先生,曰:“臣将西矣,为如何?”王先生曰:“吾先日欲献愚计,以为众不可盖,窃自薄陋不敢道也。若子行,必往见王长君,士无过此者矣。”邹阳发寤于心,曰:“敬诺。”辞去,不过梁,径至长安,因客见王长君。

诗句:
1 及梁事败,胜、诡死,孝王恐诛,乃思阳言,深辞谢之,赍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于上者,阳素知齐人王先生,年八十余,多奇计。

  1. 昔秦始皇有伏怒于太后,群臣谏而死者以十数。得茅焦为廓大义,始皇非能说其言也,乃自强从之耳。茅焦亦廑脱死如毛氂耳,故事所以难者也。
  2. 今子欲安之乎?
  3. 邹阳行月余,莫能为谋,还,过王先生,曰:“臣将西矣,为如何?”
  4. 王先生曰:“吾先日欲献愚计,以为众不可盖,窃自薄陋不敢道也。若子行,必往见王长君,士无过此者矣。”

译文:
随着梁国的事情失败,胜和诡两人都死了,孝王担心被诛杀,想到邹阳的劝谏,非常感激,并赠予他千金。让邹阳去寻找解决此事的办法,向皇上解释清楚。邹阳了解到齐地有一位王先生,年龄八十多岁,有很多出奇的计策。邹阳便去见他,把问题告诉他。王先生说:“这可真是个难题啊!君主如果对某些大臣怀有私怨或深深的怨恨,想施行处罚却难以实施,这是很难解决的。太后虽然尊贵,骨肉关系亲密,尚且不能阻止这种事情发生,何况是臣下呢?从前秦始皇对太后有怒气,群臣多次进谏而被杀掉的不计其数。只有茅焦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原则,秦始皇虽然不能接受他的建议,但却因此更加坚决地听从了他的意见。茅焦也只是勉强逃脱了一命而已。由此看来,处理这种事情的确很困难。你现在想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邹阳回答说:“邹国和鲁国注重儒家经学,齐国和楚国有很多人具有辩才和智慧,韩国和魏国时常有出类拔萃的奇才。我想去拜访他们。”王先生说:“你去吧!回来时在我这里向西经过。”
邹阳走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回来时路过王先生那里,说:“我即将西行了,应该怎么办呢?”王先生说:“我前些天想要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但我认为这些建议太平庸了,恐怕无法被采纳。如果你真的要行动了,就一定要去见王长君。像我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找不到第二个的。”邹阳领悟到这个道理后,说道:“敬听尊命。”于是告别离开,没有再回梁国,直接前往长安,通过客商见到了王长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邹阳的智慧和胆识。面对困境,他没有选择回避或放弃,而是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来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同时,诗中通过对王先生的描述,展现了他的见识和能力,以及他对邹阳的信任和支持。整体来说,这首诗展示了邹阳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与王先生的深厚友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