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逆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龚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 诗句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逆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龚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 译文
这是因为圣明的王者醒悟过来,放弃对子产的心志,却不喜欢田常的贤能,封赏比干之后,修葺了孕妇的墓地,因此功业覆盖了整个天下。为什么呢?因为追求善良的本性永远不会满足。就像晋文公亲自报仇一样,使得诸侯国强大;齐国桓公运用了他的仇恨,一举平定了天下。为什么?因为仁慈和诚挚的态度深深地放在他的心中,不能通过虚假的言辞来借用。至于秦国使用商鞅的新法,使东边的韩国、魏国衰弱,建立了强大的天下,最终导致车裂。越国的大夫文种使用计谋,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并称霸中原,最后却遭到了自己的处决。因此孙叔敖三次辞去丞相的职位而不后悔,于陵子仲辞官时辞去了三公的职位去做灌园工作。现在如果君主真的能去除骄傲的心意,怀抱有可以报答的意图,敞开心扉,展现真情实感,卸下肝肠,施以恩惠厚重,最终与他共患难共富贵,不对士人有所偏爱,那么即使是像夏桀的狗那样可以吠叫尧,像盗跖的客那样可以刺杀许由,又怎么能说呢?更何况借助万乘之权,依靠圣明的君王之力呢!然而荆轲投身家族被灭,要离焚烧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些难道能够成为大王所讲之道吗?臣听说明月般的珍珠,夜光般的美玉,在昏暗中投到人面前,没有谁会不动心。蟠木根深,盘屈蜿蜒,而成为万乘大国之宝,是因为左右的人事先为其做了美化的形象。所以没有缘由来到眼前,即使拿出随侯珠和和氏璧,也只能引发怨恨而不能得到恩德;如果有人先行到达,那么即使是枯死的树木腐朽的枝条,也会树立功绩而不会忘记初衷。现在天下的布衣平民穷困潦倒的人,身处贫困的境地,即使拥有尧舜那样的才能、掌握伊尹管仲那样的辩论,怀揣龙逢、比干那样的抱负,但本身没有根基形象的修饰,纵然竭尽全力想要对当代君主忠诚,那么君主一定会表现出按剑相看的猜疑态度。这就是不让布衣平民之士能够成为枯木朽株的资本的原因。
”`
注释
- 贾山: 颍川人,祖籍魏国。受学于祖父祛(魏王时的博士弟子)。
- 贾邹枚路传: 《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贾山、邹阳、枚乘等人物的言行及历史评价。
- 孝文: 指汉文帝刘恒。
- 贾邹枚路传: 《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贾山、邹阳、枚乘等人物的言行及历史评价。
- 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 根据人性心理学的观点解释:人们通常害怕过于明显的目标和行动,厌恶那些留下痕迹的行为。
- 胜、诡欲使王求为汉嗣: 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野心家如公子胜和公孙诡等人,他们试图使齐王刘继位成为汉朝的继承人。
- 梁国士众筑作甬道朝太后: 梁国人修筑了一条通道直接通向太后居住的地方,表明梁国对齐王刘的重视和尊敬。
- 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 孙叔敖三次卸任相国职务却不后悔。
- 越子种之谋: 指的是越王勾践的计策,即文种的策略。
- 桀之犬可使吠尧: 形容极端凶恶的狗也可以吠叫着向高贵的主人表示敬意或讨好。
- 跖之客可刺由: 形容极度邪恶的人的追随者也可以攻击道德高尚的君王。
- 荆轲湛七族: 指荆轲为了燕太子丹的安全,不惜连自己家族一同消灭。
- 要离燔妻子: 描述越国大夫文种为了国家大义而自毁家庭的故事。
- 孟子曰: 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意味着在战争中天时、地理条件不如人心和内部团结更为重要。
- 万乘之权: 古代以“万乘”来形容国家的富强和权力之大。
- 虞舜、伊尹、管仲、乐毅、孔子: 这五位历史上有名的贤者或圣人。
- 董仲舒: 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主张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 孟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性善论”。
- 晁错: 西汉著名政论家和文学家,著有《言兵书》。
- 范增: 项羽的重要谋士和将领,后成为刘邦的谋客。
赏析
这篇文章是《汉书》中的一篇传记性质的文献,它详细叙述了贾山、邹阳、枚乘等人的生平事迹及其政治理念。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和观点,反映了汉代乃至更早期社会中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政治、伦理、道德和人性的观点。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圣明的君主应该保持谦逊和警惕,不应过分依赖或倚仗某些个人的能力或贡献。这一点在后续的叙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晋文公的复仇心理和田常的贤能被质疑,以及商鞅法的实施导致的秦朝的灭亡等。
文中还提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合纵连横策略和策略背后的人性动机。例如,越国王勾践通过文种的谋略打败吴国后,吴王夫差反而遭到处死,这展示了极端行为的回报与道德评价的转变。此外,荆轲的故事更是将极端手段与忠君爱国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个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
文章还涉及了儒家思想对当时政治的影响。通过对孟子言论的引用,文章强调了民心对于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比商鞅变法和越王勾践的故事,展现了不同政策和战略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不同影响。
这篇传记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传达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政治治理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