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不内其言。
是时,景帝少弟梁孝王贵盛,亦待士。于是邹阳、枚乘、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
阳为人有智略,忼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昂,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诗句
吴王不内其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邹阳等人试图劝说吴王放弃某种计划或行动时,吴王并未采纳他们的意见。”不内”在这里表示不接受或不同意。
是时,景帝少弟梁孝王贵盛
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即在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也就是汉景帝的侄子)非常显赫、尊贵的情况下,其他人物如邹阳、枚乘、严忌等也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和重用。
亦待士
意指梁孝王也像对待其他人才一样,尊重人才、礼遇贤士。
于是邹阳、枚乘、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
这里说明了邹阳、枚乘、严忌三人因为无法说服吴王而选择离开,转而追随梁孝王。”去之梁”表示他们离开了吴国,前往梁国;”从孝王游”则表示他们跟随梁孝王一起。
阳为人有智略,忼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
这句话描绘了邹阳的性格特点:他聪明而有远见,而且性格刚毅而不随波逐流的人。”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意味着他在两个权臣——羊胜和公孙诡之间保持中立。
胜等疾阳,恶之孝王
这里指出邹阳与羊胜和公孙诡的关系紧张,他们不喜欢邹阳。”疾”意为讨厌或憎恨,”恶之孝王”则是说他们憎恨梁孝王。
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
梁孝王对邹阳的不满达到了愤怒的地步,于是下令逮捕并准备处死他。
译文
吴王没有采纳邹阳等人的建议。此时,梁孝王因为地位显赫而受到重视,他也在寻找人才。因此,邹阳、枚乘和严忌知道无法说服吴王,就都离开了吴国,转而去梁国侍奉梁孝王。邹阳是一个有智慧和远见的人,他性格刚毅,不随波逐流,他和羊胜、公孙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由于他们之间的矛盾,羊胜和公孙诡对邹阳怀恨在心,他们憎恨梁孝王。梁孝王对此感到愤怒,下令逮捕并计划要杀死邹阳。邹阳担心被定罪并拖累梁孝王,便从狱中上书给梁孝王,表达自己的忠诚和诚意。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邹阳等人对梁孝王的忠诚以及他们在梁国的处境。通过他们的遭遇,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同时,邹阳在信中的言辞也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尽管面临困境和威胁,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希望梁孝王能明察秋毫,从而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信任。这首诗不仅是一篇关于忠义的议论文,同时也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抒情诗,表达了对友情、忠诚和正义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