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大臣不媟,故君子不常见其齐严之色、肃敬之容。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诚不如此,则行日坏而荣日灭矣。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夫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议不失计,轨事之大者也。
其后,文帝除铸钱令,山复上书谏,以为变先帝法,非是。又讼淮南王无大罪,宜急令反国。又言柴唐子为不善,足以戒。章下诘责,对以为:“钱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也。”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也。其后复禁铸钱云。
译文
在汉代初期,大臣们不轻佻无礼,所以君子不会常常见到他们那种严肃庄重的容貌。大臣不能参与宴游,正直清白之士也不能从事狩猎等娱乐活动,使他们各自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并提升自己的节操。这样,群臣就不会有谁敢不端正身姿、修行心性,尽心竭力地以大礼相称。如果这样做,那么陛下的德行就会被尊崇,功绩会施惠于天下,流芳百世。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么行为就会败坏而荣耀将消失。士人们在家庭修身齐家,而在天子的朝廷上则要毁败。臣下为此感到担忧。陛下与群臣一同游玩,与大臣在朝廷上正道议政。游玩不失乐,朝会不失礼仪,议事不失计策,这些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事务。
注释
- 古者:古代。
- 大臣不媟:大臣之间不轻视对方。
- 齐严之色、肃敬之容:整齐严肃的仪貌和庄重的面容。
- 修洁之士:道德高尚的人。
- 方正:正直。
- 高其节:提升自身的气节。
- 群臣:指所有臣子。
- 陛下之道:陛下的品德和治国之道。
- 行日坏而荣日灭:行为日益败坏,荣耀逐渐消失。
- 夫士:那些士人。
- 坏之:破坏。
- 廷:朝廷或政府所在地。
- 山复上书谏:即山涛(字巨源)再次上书进言。
- 变先帝法:改变先帝所制定的法令。
- 亡用器也: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
- 人主之操柄:君主掌握着权柄。
- 令民为之:命令民众去做。
- 与人主共操柄:和君主一起掌管权柄。
- 不可长也:不可以长久存在。
- 章下诘责:将奏书交上去后受到审问和责备。
- 钱者,亡用器也:货币本身没有实际用处。
- 柴唐子为不善:柴荣的儿子柴唐王因行为不当而被进谏。
- 淮南王无大罪:淮南王没有重大罪行。
- 急令反国:立即命令他返回国内。
- 告戒:警告。
- 章下诘责,对以为:奏书被下达后进行审问,回答认为……
- 善指事意:善于指出问题实质。
- 不加罚:没有得到惩罚。
- 所以广谏争之路也:因此为谏诤提供道路和途径。
- 其后复禁铸钱:后来重新禁止了铸币的行为。
赏析
此诗通过描述汉文帝时期政治风貌的变化来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文章开头通过对比强调古代大臣之间应有的庄重和谦逊的态度。接着,文中提到了文帝时期的一些改革措施,如铸造货币,但同时也批评了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弊端。
文中提到“士”在家庭中修身齐家,而到了朝廷上则要毁败,这反映了作者对士人在社会中应承担角色的思考。同时,通过描述文帝的言行和大臣们的谏议,展现了一种理想的君君臣臣、官官相卫的政治格局,以及在这种格局下,官员们如何通过进言和建议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最后,文中通过提及文帝后期的政策变化,暗示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观念和社会风气也可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