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夫盛之有衰,犹朝之必莫也。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意者有它缪巧可以禽之,则臣不知也;不然,则未见深入之利也。臣故曰‘勿击便’。”
恢曰:“不然。夫草木遭霜者,不可以风过;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乱。今臣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
诗句翻译与注释:
- 安国说:“这不是正确的。臣听说用兵要使敌人处于饥饿的状态,用正道来治理要等到他们出现混乱时再行动,安定的居所要等待他们的劳累之后再去攻取。所以出兵可以打败敌军,夺取敌人的城池,而我们只需坐镇不动就可以役使他国,这才是圣人用兵之道。而且臣听说冲风之衰、强弩之末都力不能入鲁缟,那么盛极一时的事物也必然有衰败的时候,就像早晨必定会是黑暗的一样。如今将军卷甲轻举,深入长驱,很难取得胜利。如果跟随行动就会受到胁迫,如果衡行就会中绝,疾走就会缺乏粮食,徐走就会后于利地,不至千里,人马就会缺乏粮食。兵法上说:‘遗人获也’,意思是或许有其他巧妙的方法可以捕捉到他,但臣不知道;不然的话,就是没有见到深入敌境的好处了。臣所以主张不要攻击。”
- 恢说:“并非如此。草木遭遇霜冻就不能通过风力过去,清澈的清水不能通过形体逃遁,通达事理的人不能以文辞乱其心志。现在臣所说的攻击他,并不是指深入敌境去攻打他的国家,而是要顺应单于的贪欲诱骗他去边塞,我们选拔骁勇的骑兵和壮士隐蔽起来作为防御准备,仔细选择险阻作为戒备。我们的势力已经确定下来,或者在单于的左面营建,或者在右面营建,或者在前面对敌,或者在后面断绝他的退路。单于可以被擒获,百战必胜。”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代名将陈汤的军事策略和智谋。首先,陈汤认为真正的军事胜利不在于直接深入敌境,而是在于掌握主动,利用敌人的弱点和心理进行诱导和牵制。接着,他用“草木遭霜者”比喻不可逆的自然力量,用“清水明镜”比喻人的正直,用“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乱”强调了文化和道德的重要性。最后,他提出通过诱导敌人进入圈套,利用地形优势设防和追击的战术,从而确保百战必胜。这种策略充分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