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后世称通,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
诗句翻译为:道是人们用来适应治理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其中的工具。因此,圣明的君王去世后,他们的子孙能够长久地安定数百年,这完全是由于礼乐教化的成果。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政治状况,强调了仁爱正义、宽厚正直的重要性。它指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以此来引导人民走向正途。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道德和法治始终是治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