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动之斯和”,此之谓也。
诗句: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
译文及注释:在董仲舒的思想中,仁人是指那些能够端正自己的道德和行为,不追求个人私利,而是明确自己行为的道义,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责任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功绩而沾沾自喜,而是专注于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职责。这种仁人的品质和行为,使得他们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和敬仰。
赏析:这段文字深刻地表达了董仲舒对于“仁”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仁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明确的行为准则。他们不会因为个人的成就而骄傲自满,而是会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使人们更加和谐、有序。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