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汉书·传·董仲舒传逐句释义及赏析
原文及关键词注释:
- 臣谨案《春秋》之文:
- “臣谨案”:表示对此事的谨慎和尊重。
-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史事,其中蕴含着许多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
- 求王道之端:
- “求王道之端”:寻找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
- 王道:指以德治国的政治路线。
- 端:本源、根本。
- 正次王:
- “正次王”:即正名定分,正确定位君王的角色与职责。
- 王:此处指君王或领导者。
- 王次春:
- “王次春”:君王的职责在于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发展。
- 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生命力和活力。
- 春者,天之所为也:
- “春者,天之所为也”:春季是大自然运行的自然规律。
- 天:这里指的是自然的法则和力量。
- 正者,王之所为也:
- “正者,王之所为也”:君王的行为应当符合正道,即符合自然法则。
- 王:此处指君主或领导者。
- 其意曰:
- “其意曰”:这句话的意思是解释上述观点的含义。
- 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
- “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君主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向上顺应天意,向下纠正自己的行为。
- 上承天,下以正己:意味着君主应该顺应天道,按照自然法则行事,同时也要纠正自身行为,保持政治清明。
- 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
- “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阳气结束,阴气成长,形成一年周期,这是天命的表现。
- 天意:上天的旨意和安排。
-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君主应当遵循天意行事。
- 任德教而不任刑:推崇道德教化而不是严苛的刑罚。
-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刑罚不能用来治理国家。
- 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阴气也不能单凭自己来完成一年的周期。
- 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 “为政而任刑”:如果治理国家只依靠刑罚。
- 不顺于天:不顺应天道。
- 故先王莫之肯为也:因此古代的贤明君主都不愿意这样做。
- 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
- 今废先王德教之官:现在废除了古代君王的道德教化机构。
- 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而只依靠执法官员管理民众。
- 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
- 毋乃任刑之意与:这难道就是使用刑罚的意思吗?
- 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孔子说:“不通过教育而进行惩罚叫做暴虐。”
-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 虐政用于下:暴虐的统治适用于百姓。
- 而欲德教之被四海:却希望德教普及到四海。
- 故难成也:所以很难成功。
译文及赏析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百余位,董仲舒作为其中之一在对策中提出了他的治国理念。他主张君王应遵循天道,重视道德教化而非刑罚。他认为君王的责任在于顺应自然规律,上行下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思想体现了董仲舒对于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强调了德治而非法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