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得其要,则天下安乐,法设而不用;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
这首诗出自《汉书·列传·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它主要探讨了和谐、仁爱、义理、礼法和智慧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国家的治理和个人的行为。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译文,并附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注释】:“臣闻之”表明这是一位臣子对君王所说的话。“气同则从,声比则应”表示当人的气场或声音与外界一致时,会产生相同的反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说明君王通过自己的德行来影响人民。“心和则气和”,指的是内心平静和谐,外在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和谐的状态。“故阴阳和”是说阴阳平衡协调,自然界中天气和气候都呈现出一种和谐状态。
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注释】:“故阴阳和”强调的是自然界中的阴阳调和。“风雨时”指四季更替,风调雨顺。“甘露降”意味着天降甘霖,滋润大地。“五谷登”即谷物丰收。“六畜蕃”指牲畜繁衍兴旺。“嘉禾兴”是指好的庄稼开始生长。“朱草生”是特指某种草类植物的繁荣。“山不童”,“泽不涸”描述了山川湖泊保持其原有的形态和水量。
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注释】:“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表达了身体和心理状态的和谐可以使人避免疾病甚至延年益寿。“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反映了家庭内部的和睦关系。“德配天地,明并日月”指的是道德行为高尚到足以与天地相媲美,智慧明亮如日月一样照耀四方。“则麟凤至”指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吉祥之物(如麒麟、凤凰)会出现;“龟龙在郊”,指的是国家安定繁荣的象征。“河出图,洛出书”形容了国家的政治清明和教育兴盛。“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说明了远方的国家也因为向往这样的和谐关系而纷纷前来朝贡。
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得其要,则天下安乐,法设而不用;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
【注释】:“臣闻之”再次强调这是臣下的陈述。“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总结了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定义和作用。“致利除害,兼爱无私”体现了仁爱的品质;“明是非,立可否”展示了正义的判断力;“进退有度”和“尊卑有分”分别代表礼节中的适度原则和秩序感;“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描绘了权力的运用;“权轻重之数”涉及权衡利弊的能力;“论得失之道”则是决策的智慧。最后总结说这四个方面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和治国理政的工具,都应当被实施和重视。“得其要,则天下安乐”指出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些核心要素,国家就能实现和平与繁荣。“法设而不用”表示即使法律已经建立但并未得到有效执行。“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则指出如果统治者不能运用正确的治国策略,那么国家将无法得到治理和发展。整体而言,这句话揭示了治国理政中正确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性。
赏析:这首诗展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描述和谐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诗人强调了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行为的正面影响。诗中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状态的描述,鼓励君王和臣民共同努力,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理想状态。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