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通西南夷,巴、蜀苦之,诏使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一岁中至左内史。
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常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上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指。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弘为人谈笑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养后母孝谨,后母卒,服丧三年。
为内史数年,迁御史大夫。时又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上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诗句翻译
1 时方通西南夷,巴、蜀苦之,诏使公孙弘视焉。
- 当时的政策是打通西南夷地区,但巴、蜀两地对此感到痛苦,于是皇帝下诏让公孙弘去视察情况。
- 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 公孙弘回来汇报工作时,大力批评西南夷地区无用武之地,然而皇帝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 在朝廷会议上,公孙弘总是提出一些建议和观点,但是他总是不直接反驳,而是让人主自己选择。
- 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一岁中至左内史。
- 于是皇帝观察到公孙弘的品行谨慎且稳重,辩论能力很强,并且熟悉法律事务,善于用儒家学说来粉饰自己的行为,因此皇帝非常喜欢他,一年之内他就升到了左内史。
- 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
- 主爵都尉汲黯在朝堂上质问公孙弘,说他像齐国人一样多欺诈且没有感情,当初他们共同提议建立这个制度,现在却背弃了,这是不忠诚的行为。
- 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
- 皇帝询问公孙弘,他说:知道我是忠的人认为我是忠,不知道我是忠的人认为我是不忠。
- 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 皇帝身边的宠臣经常诋毁公孙弘,这使得皇帝对他的待遇更加优厚。
- 弘为人谈笑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养后母孝谨,后母卒,服丧三年。
- 公孙弘是一个善于谈论的人,他经常说君主有缺点是因为他不够宽广,大臣有缺点是因为他不够节俭。他尊敬并孝顺他的继母,继母去世后,他为她守丧三年。
- 为内史数年,迁御史大夫。
- 担任内史几年后,他晋升为御史大夫。
- 时又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 此时朝廷又在东部设置了苍海郡,北部修筑了朔方郡。公孙弘多次进谏说,这些举措会让中原地区变得疲惫,用来供养那些无用的土地,希望停止这种做法。
- 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 公孙弘提出了十条策略,但他没有得到任何一条支持,于是他表示道歉,说作为山东地区的一个普通人,他不了解这些政策的益处,所以请求放弃西南夷地区和苍海郡,只负责管理朔方郡。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