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曰:公孙弘、卜式、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栗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以下是对《汉书·传·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赞曰:“公孙弘、卜式、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 “赞曰”是一篇对历史人物事迹进行评价的文字,这里总结了公孙弘、卜式和儿宽的共同经历。他们三人都曾因出身卑微而受到重用,但最终都因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不同而有所成就。这句话强调了他们的努力和时机的重要性。
  1. 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 描述了西汉的建立和发展情况,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指出了汉朝虽然历经六十年的发展,但国内尚不安定,国库也相对充足,同时边疆尚未完全控制好,法律制度也有欠缺。
  1.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
  • 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对文治和武功的重视。虽然朝廷急需文武双全的贤才,但人才稀缺,难以寻找到合适的人选。因此,汉武帝不得不采用各种方式,如乘坐蒲轮车迎接远方的人才,并亲自会见以求得其支持和帮助。这句话展示了汉武帝对于治国理政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
  1.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 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即许多学者和官员都向往朝廷的高官厚禄,纷纷投靠朝廷,希望获得更高的官职和待遇。这种现象在当时尤为普遍,许多人为了追求名利而放弃了自己的学术或事业。
  1.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栗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 描述了三位重要官员的出身和经历。卜式来自一个从事农业工作的阶层,通过勤奋工作被选拔为官员;弘羊则在一个小作坊里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后来因为表现出色而被提拔;卫青出身于平民家庭,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将领;日磾则是从奴隶中提拔上来的,但他仍然能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品德。这段话强调了这些官员的奋斗精神和能力,同时也展示了汉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1.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
  • 总结了汉代人才的丰富多样和各领风骚的特点。其中提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等儒家学者;石建、石庆等忠诚可靠的官员;汲黯、卜式等直言进谏的大臣;韩安国、郑当时等善于处理政事的官员;司马迁、相如等文学巨匠;东方朔、枚皋等幽默风趣的文士;严助、朱买臣等善于辩论的辩士;唐都、洛下闳等天文地理方面的专家;李延年等擅长音乐的才子;桑弘羊等理财有方的大臣;张骞、苏武等勇于探险的使节;卫青、霍去病等勇猛善战的将领;霍光、金日磾等忠心耿耿的君主。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杰出人物,无法一一列举出来。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汉代人才济济的局面,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段赞语通过对公孙弘、卜式和儿宽等人事迹的描述,展现了汉代人才的多样性和卓越性。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