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白之太后,太后以为故事无有。钦复重言:“《诗》云:‘殷监不远,在夏后氏之世’。刺戒者至迫近,而省听者常怠忽,可不慎哉!前言九女,略陈其祸福,甚可悼惧,窃恐将军不深留意。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迹三代之季世,览宗、宣之飨国,察近属之符验,祸败曷常不由女德?是以佩玉晏鸣,《关雎》叹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离制度之生无厌,天下将蒙化,陵夷而成俗也。故咏淑女,几以配上,忠孝之笃,仁厚之作也。夫君亲寿尊,国家治安,诚臣子至愿,所当勉之也。《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凡事论有疑未可立行者,求之往古则典刑无,考之来今则吉凶同,卒摇易之则民心惑,若是者诚难施也。今九女之制,合于往古,无害于今,不逆于民心,至易行也,行之至有福也,将军辅政而不蚤定,非天下之所望也。唯将军信臣子之愿,念《关雎》之思,逮委政之隆,及始初清明,为汉家建无穷之基,诚难以忽,不可以遴。”凤不能自立法度,循故事而已。会皇太后女弟司马君力与钦兄子私通,事上闻,钦惭惧,乞骸骨去。

诗句

凤白之太后,太后以为故事无有。钦复重言:“《诗》云:‘殷监不远,在夏后氏之世’。刺戒者至迫近,而省听者常怠忽,可不慎哉!

译文

凤白之太后,太后认为没有先例可循。杜周又重述道:“《诗经》中说:‘殷的教训不远,就在夏朝的末代君主身上。’警示我们,那些警醒之言是非常紧迫和接近的,但那些倾听的人常常懈怠疏忽,我们应该谨慎啊!以前九位妃子的命运,略陈其祸福,非常值得哀叹害怕,我担心将军不会深刻留心。后妃制度关系到国家安危、治乱存亡的源头。追溯到三代衰落的末世,观察宗、宣二帝的治国情况,以及最近发生的符验,祸难失败难道不常因女德不正而生吗?因此佩玉会发出声响,《关雎》篇中感叹之,深知好色对人性的破坏导致短命,违背礼教就会产生无止境的欲望,这样的天下将蒙受教化,变得风俗败坏。所以吟咏淑女,几乎可以与配天相媲美了,这是忠贞孝道和仁厚的表现。君主和亲长寿尊荣,国家太平安宁,是臣子们最真诚的愿望,应当努力实现。《易经》上说:‘正本清源,万事皆顺理成章。’任何事情如果有疑问未决定立行,寻求过去的典籍却找不到现成的法则,考察现代的情况则吉凶相同,一旦动摇改变就会引起民心的疑惑,这种情况真是难以推行。如今这九位妃子的制度,符合古代规范,对现今无害,符合民心,实行起来非常容易,执行得好会有大福分,将军辅佐政局而不早早确定,这不是天下所期望的。希望将军能够信任臣下的愿望,念及《关雎》中的思念之情,等到把政事委托给贤明的大臣,开始清明的政治,为汉朝打下无穷的基础,实在是难以忽视,不能轻易放弃。” 凤白之太后,太后认为没有先例可循。杜周又重述道:“《诗经》中说:‘殷的教训不远,就在夏朝的末代君主身上。’警示我们,那些警醒之言是非常紧迫和接近的,但那些倾听的人常常懈怠疏忽,我们应该谨慎啊!以前九位妃子的命运,略陈其祸福,非常值得哀叹害怕,我担心将军不会深刻留心。后妃制度关系到国家安危、治乱存亡的源头。追溯到三代衰落的末世,观察宗、宣二帝的治国情况,以及最近发生的符验,祸难失败难道不常因女德不正而生吗?因此佩玉会发出声响,《关雎》篇中感叹之,深知好色对人性的破坏导致短命,违背礼教就会产生无止境的欲望,这样的天下将蒙受教化,变作风俗败坏。所以吟咏淑女,几乎可以与配天相媲美了,这是忠贞孝道和仁厚的表现。君主和亲长寿尊荣,国家太平安宁,是臣子们最真诚的愿望,应当努力实现。《易经》上说:‘正本清源,万事皆顺理成章。’任何事情如果有疑问未决定立行,寻求过去的典籍却找不到现成的法则,考察现代的情况则吉凶相同,一旦动摇改变就会引起民心的疑惑,这种情况真是难以推行。如今这九位妃子的制度,符合古代规范,对现今无害,符合民心,实行起来非常容易,执行得好会有大福分,将军辅佐政局而不早早确定,这不是天下所期望的。希望将军能够信任臣下的愿望,念及《关雎》中的思念之情,等到把政事委托给贤明的大臣,开始清明的政治,为汉朝打下无穷的基础,实在是难以忽视,不能轻易放弃。”

赏析

杜周的这段文字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取决于后妃制度的规范和执行,强调了忠诚和孝顺的重要性以及遵守礼制的必要性。此外,他还提到了好色的危害和礼制的优越性,指出过度放纵会导致无休止的欲望和混乱的社会风气。通过这些观点,杜周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