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夏,上尽召直言之士诣白虎殿对策,策曰:“天地之道何贵?王者之法何如?《六经》之义何上?人之行何先?取人之术何以?当世之治何务?各以经对。”
钦对曰:“臣闻天道贵信,地道贵贞;不信不贞,万物不生。生,天地之所贵也。王者承天地之所生,理而成之,昆虫草木靡不得其所。王者法天地,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克己就义,恕以及人,《六经》之所上也。不孝,则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战陈无勇,朋友不信。孔子曰:‘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人行之所先也。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达观其所举,富观其所予,穷观其所不为,乏观其所不取,近观其所为主,远观其所主。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取人之术也。殷因于夏尚质,周因于殷尚文,今汉家承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质,废奢长俭,表实去伪。孔子曰‘恶紫之夺朱’,当世治之所务也。臣窃有所忧,言之则拂心逆指,不言则渐日长,为祸不细,然小臣不敢废道而求从,违忠而耦意。臣闻玩色无厌,必生好憎之心;好憎之心生,则爱宠偏于一人;爱宠偏于一人,则继嗣之路不广,而嫉妒之心兴矣。如此,则匹妇之说,不可胜也。唯陛下纯德普施,无欲是从,此则众庶咸说,继嗣日广,而海内长安。万事之是非何足备言!”
《汉书·传·杜周传》是一篇关于汉宣帝时期丞相杜周的传记。文章描述了宣帝召集直言之士至白虎殿上进行对策的场景,杜周在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观点,涉及天地之道、王者之法、六经之义、人的行为等多个方面,表达了他对治国理念的看法。
译文
夏日里,宣帝尽召直言之士前往白虎殿进行对策,策问道:“天地之间,何者最为珍贵?王者统治之下,何法最为恰当?《六经》之中,哪一部义理最为崇高?人们的行为首务为何?选拔人才的方法如何?当前治理天下所应优先之事?”
杜周回答:“臣听闻天道贵在诚信,地德贵在贞定;缺乏诚信与贞定,则万物无法生长。生长,正是天地之所珍重。王者承继天地之所生,理成万物,使得昆虫草木皆能各得其所。王者效法天地,非仁德不能广泛施予,非正义不能正心修身;克制自我,追求仁义,恕及于人,正是《六经》中所推崇的。不孝之人,对事君便不会忠诚,处理官职时也不会恭敬,在战阵中不会有勇气,对待朋友也不守信用。孔子曰:‘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乃是人之行为首务。观察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明察其举荐之实情,考察其给予之富足,观察其不为之举,观察其不愿取之物,近观其为主之事,远观其主之所向。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这是选择人才的方法。殷朝沿袭夏朝尚质,周朝沿袭殷朝尚文,如今汉朝继承周秦之弊,宜抑文尚质,废奢崇俭,表实际去伪。孔子曰‘恶紫之夺朱’,当今治世之务也。臣私下有所担忧,言之则拂逆圣意,不言则日渐增长,为祸不小,然而小臣不敢废弃道义而求从,违忠顺己。臣闻玩物色欲无厌,必生好憎之心;好憎之心生,则爱宠偏于一人;爱宠偏于一人,则继嗣之路不广,而嫉妒之心将兴矣。如此,则妇人之词不可胜数。唯陛下纯德普施,无欲是从,此则众庶皆喜,继嗣日广,四海长安。万事之是非何足备言!”
赏析
这篇传记通过描述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场景和人物互动,揭示了当时的政治风气和社会现象。杜周的对策体现了他对于治国理念的深思熟虑,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矛盾和道德伦理的复杂性。通过对杜周的言辞和行为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汉代政治文化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