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既死,众庶冤之,以讥朝廷。钦欲救其过,复说凤曰:“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以为不坐官职,疑其以日蚀见对有所言也。假令章内有所犯,虽陷正法,事不暴扬,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如是,塞争引之原,损宽明之德。钦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并见郎从官展尽其章,加于往前,以明示四方,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言罪下也。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凤白行其策。钦之补过将美,皆此类也。

优游不仕,以寿终。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钦兄缓前免太常,以列侯奉朝请,成帝时乃薨,子业嗣。

业有材能,以列侯选,复为太常。数言得失,不事权贵,与丞相翟方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不平。后业坐法免官,复为函谷关都尉。会定陵侯长有罪,当就国,长舅红阳侯立与业书曰:“诚哀老姊垂白,随无状子出关,愿勿复用前事相侵。”定陵侯既出关,伏罪复发,下洛阳狱。丞相史搜得红阳侯书,奏业听请,不敬,坐免就国。

以下是对《汉书·传·杜周传》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章既死,众庶冤之,以讥朝廷。钦欲救其过,复说凤曰:“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以为不坐官职,疑其以日蚀见对有所言也。假令章内有所犯,虽陷正法,事不暴扬,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如是,塞争引之原,损宽明之德。钦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并见郎从官展尽其章,加于往前,以明示四方,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言罪下也。”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凤白行其策。钦之补过将美,皆此类也。

优游不仕,以寿终。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钦兄缓前免太常,以列侯奉朝请,成帝时乃薨,子业嗣。

业有材能,以列侯选,复为太常。数言得失,不事权贵,与丞相翟方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不平。后业坐法免官,复为函谷关都尉。会定陵侯长有罪,当就国,长舅红阳侯立与业书曰:“诚哀老姊垂白,随无状子出关,愿勿复用前事相侵。”定陵侯既出关,伏罪复发,下洛阳狱。丞相史搜得红阳侯书,奏业听请,不敬,坐免就国。

译文如下:

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杜周的人。义纵担任南阳太守期间,认为杜周忠诚可靠,于是推荐他给张汤做属吏。在担任廷尉史期间,杜周负责审理边远地区的失盗案件,所处理的案子中,他杀掉了很多人。杜周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把握皇上的意图和旨意,因此深受信任。他的同僚减宣也曾担任中丞十余年之久。然而,杜周为人沉默寡言,行事迟缓,内心却十分深沉。他的弟弟杜宣担任左内史期间,杜周担任廷尉期间,他们的治理风格与张汤相似,但善于观察形势。

杜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他立传时各具匠心。有人曾对杜周说:“你为天下断案平反,不遵循三尺法律,而是根据皇上的意思和旨意来办案,这是你的专断吗?”杜周回答说:“三尺法律在哪里?前朝皇帝认为是对的就写成法律规定,后来的皇帝认为是对的就写成法令;当时认为是对的做法,哪里有什么古法可循呢?”

杜周年轻时喜欢研究经典文献,但由于家境富裕,他的眼睛却有些残疾,不愿意做官。茂陵的杜邺与杜周同姓同名,两人都是京城知名的才俊,所以人们称杜邺为“盲杜子夏”,而称杜周为“小冠杜子夏”。当时,皇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为了辅助朝政,四处寻求贤良之人。杜周看到这些评论后,非常不满,于是他戴上了一顶小帽子,帽子的边缘只有一寸多宽。这样一来,人们便开始称他为“小冠杜子夏”,而不再称他的原名。杜邺则被称为“大冠杜子夏”。

杜周在担任京兆尹期间,由于涉及的事情过于机密,他的下属们看到他总是喜欢议论朝政,因此怀疑他并不因为自己的职位而受到牵连,反而怀疑他是在借日食之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杜周真的犯了错误,即使他被判处了死刑,也不会公开审判;如果他真的是无辜的,那么天下人也不知道他的真面目。这种偏听偏信的情况会让正直的官员失去伸张正义的机会。因此,杜周建议皇帝应该抓住机会,公开提出自己的见解,让所有跟随自己办案的官员都能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揭露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