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成帝崩,哀帝即位,业复上书言:“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于大吏皆权臣之党。曲阳侯根前为三公辅政,知赵昭仪杀皇子,不辄白奏,反与赵氏比周,恣意妄行,谮诉故许后,被加以非罪,诛破诸许族,败元帝外家。内嫉妒同产兄姊红阳侯立及淳于氏,皆老被放弃。新喋血京师,威权可畏。高阳侯薛宣有不养母之名,安昌侯张禹奸人之雄,惑乱朝廷,使先帝负谤于海内,尤不可不慎。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杖,权臣易世,意若探汤。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心。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征博置左右,以填天下。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矣。昔诸吕欲危刘氏,赖有高祖遗臣周勃、陈平尚存,不者,几为奸臣笑。”
诗句:
1 会成帝崩,哀帝即位
- 业复上书言:“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于大吏皆权臣之党。曲阳侯根前为三公辅政,知赵昭仪杀皇子,不辄白奏,反与赵氏比周,恣意妄行,谮诉故许后,被加以非罪,诛破诸许族,败元帝外家。内嫉妒同产兄姊红阳侯立及淳于氏,皆老被放弃。新喋血京师,威权可畏。高阳侯薛宣有不养母之名,安昌侯张禹奸人之雄,惑乱朝廷,使先帝负谤于海内,尤不可不慎。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杖,权臣易世,意若探汤。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心。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征博置左右,以填天下。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矣。”
- 昔诸吕欲危刘氏,赖有高祖遗臣周勃、陈平尚存,不者,几为奸臣笑。”
译文:
- 成帝去世,哀帝即位。
- 业再次上书称:“王氏家族的权势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宗室诸侯衰弱,就像囚犯一样,从佐史到大官都是权臣的党羽。曲阳侯根以前担任三公辅助政务,知道赵昭仪杀害了皇子,却没有立即向皇帝报告,反而与赵家勾结,任意妄为,诬告原来的许后犯了罪,将她诛灭家族,破坏了元帝的外戚家族。在内则嫉妒兄弟姊妹红阳侯立和淳于氏,都年迈体弱而被废弃。他们又在京城中流血,威势令人生畏。高阳侯薛宣有不孝顺母亲的名字,安昌侯张禹是奸邪之人的领袖,迷惑扰乱朝廷,使得先帝受到全国人的指责,尤其不可以不谨慎。陛下刚刚即位时,谦虚退让不敢独断专行,孤立无援,没有人可以依靠,权臣更迭迅速,如同探汤取水般容易。应该早点用道义来断绝恩情,安定百姓的心。我私下见到朱博忠诚勇敢,才能出众,确实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应该征召他做近臣,以弥补天下。”
- 过去诸吕想要危害刘氏家族,幸亏有了高祖留下的大臣周勃、陈平还在世,否则,就会受到奸臣的嘲笑。”
注释:
- 《汉书·传》: 指《汉书》。
- 传: 古代史书的一种体裁,这里指的是《汉书》中的传记部分。
- 汉: 指汉朝。
- 成帝: 指汉朝的皇帝刘骜(音“hào”)。
- 哀帝: 刘欣,是刘骜的侄子,他在位时继续推行父辈的制度。
- 业: 人名,可能是某个官员或学者。
- 上书言: 向皇帝上书陈述意见或请求。
- “王氏世权日久”: 指王莽家族长期掌握着国家大权。
- 骨鲠之臣: 指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 宗室诸侯: 指皇帝的亲族和封国的诸侯。
- 比周: 相互勾结。
- 曲阳侯根: 即王莽的侄子,被封为曲阳侯。
- 知: 知道。
- 赵昭仪: 王莽的女儿。
- 赵家: 指王莽及其家族。
- 不辄白奏: 没有直接向皇帝报告。
- 比周: 相互勾结。
- 恣意妄行: 任意妄为。
- 谮诉故许后: 诋毁陷害原许皇后。
- 诛破: 杀戮并摧毁。
- 朱博: 西汉末年官吏,因忠于刘秀而被召回长安任职。
- 忠信勇猛: 形容朱博忠诚勇敢。
- 材略不世出: 才能出众,无人能比。
- 诚: 实在、确实。
- 国家雄俊之宝臣: 国家中杰出的人才。
- 宜征博置左右: 应当征召朱博为近臣。
- 朝: 朝廷。
- 诸吕: 指王莽时期的外戚家族。
- 危刘氏: 对刘姓皇室构成威胁。
- 高祖遗臣: 指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 周勃、陈平: 分别指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 尝存: 曾经存在。
- 奸人之雄: 邪恶之人的首领。
- 使先帝负谤于海内,尤不可不慎:使得先帝蒙受全国上下的指责,尤其不可不谨慎行事。
- 谦让未皇: 谦虚退让,不敢独断专行。
- 安昌侯张禹: 西汉末年大臣,因参与谋反而被处死。
- 高阳侯薛宣: 西汉末年大臣,因反对王莽而被杀。
- 忠信勇猛: 形容朱博忠诚勇敢。
- “曩者”至“可畏”: 过去那些企图篡位的人,由于他们的野心太大,所以朝廷内外都很畏惧。
- 宜早以义割恩: 应该及早断绝恩怨,保持政治清明。
- “窃见朱博”: 我私下认为朱博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 “忠信勇猛”: 忠诚和勇敢。
- “材略”: 才能和谋略。
- 雄俊之宝臣: 杰出的人才。
- 宜征博置左右: 应该征召朱博做皇帝左右的近臣。
- 此: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陛下”。
赏析:
此篇是《汉书·朱博传》中的一部分,主要记录了朱博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看法和建议。文中朱博表达了对朝政现状的忧虑,指出了王莽家族权力过大对国家的威胁,以及奸佞之臣的存在对朝廷的破坏。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皇帝能够采纳忠直之士的意见,整顿朝廷风气,恢复政治清明。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认识和对政治改革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