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駹,出莋,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莋,南方闭巂、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复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及复事西南夷。

《汉书·传·张骞李广利传》的诗句及译文

诗歌原文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翻译

过了一年多,张骞返回了,他们一起翻越了南山,想要从羌族地区回到汉朝,但最终还是被匈奴人抓住。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张骞在执行出使任务中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最终失败的悲惨结局。首句“留岁余”表明了张骞在外滞留的时间之长,暗示了他与家乡相隔遥远且时间长久的思念与无奈;第二句通过“并南山”展现了张骞试图通过艰难的地形回归汉朝的努力;第三句“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则揭示了他最终未能实现初衷,反而落入匈奴之手的悲剧命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张骞的艰苦历程以及他最终的失败与归来。它不仅展示了张骞个人的命运波折,也体现了当时汉朝对外交往中的艰难挑战和对外部世界的复杂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