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张骞是汉中人。在汉武帝建元年间,他成为了一名郎官。当时,一位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击败了月氏王,并用月氏王的头作为饮酒的器具。月氏人因此逃走并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共同打击匈奴。
汉武帝听说这个消息后,想要通过使者与月氏国建立联系。然而,由于必须穿过匈奴的领土,于是招募了能出使月氏的使者。张骞以郎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并与堂邑氏奴甘父一同从陇西出发,穿过匈奴的领土。
他们经过匈奴,被匈奴抓获。匈奴将他们的头颅当作饮器使用,并且将他们扣留了十几年。在此期间,张骞娶了匈奴妻子,育有孩子,但始终没有丢失对汉朝的忠诚。
后来,张骞逃出匈奴,向西走数十日,到达大宛。但大宛听闻汉朝的丰富资源后,却不愿意与汉军交易,而是看到张骞很高兴。因为大宛国王知道汉朝需要与月氏国建立联系以便共同对抗匈奴,所以非常欢迎张骞的到来。
张骞在大宛得到了支持,继续向西行进,穿越康居,最终到达大月氏。大月氏国王已经为胡人所杀,其夫人立为王。尽管大月氏与大夏建立了友好关系,但其地肥饶少寇,志安乐,自认为远离中国,没有回报匈奴的心思。尽管如此,张骞还是希望能够到达大夏,最终未能成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