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孝令,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纪纲。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上尧、舜,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饭土簋,歠土刑,粝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率。故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也。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不能废也。

下面是对《汉书·司马迁传》的赏析:

  1. 作者简介
  • 司马迁: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历史记载才能被后世尊为“史圣”。
  • 《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的纪传体史书,它全面总结了西汉的历史,并详细记载了从高祖刘邦到王莽篡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事件。
  1. 原文节选
  • 原文: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各有其孝令,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 译文:阴阳、四季、八位、十二度数、二十四节气,都有相应的孝敬令,遵循它们就可以昌盛,违背它们就会灭亡。这并不是绝对的规律,所以说让人感到束缚并且有很多顾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道的根本法则,不顺从这些法则就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纲领。所以说四时的顺应是不可以失去的。
  1. 注释与翻译
  • 注释:本段描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的各种制度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 译文:阴阳、四季、八位、十二度数、二十四节气,各自有特定的孝道要求,遵循它们可以使社会繁荣昌盛,违背它们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灭亡。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这样,所以说人们会感到被束缚并且有所顾忌。春季生长夏季成长,秋季收获冬季收藏,这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不遵循这一规律就无法成为国家治理的依据。因此说四时的运行规律是不可忽视的。
  1. 关键词汇解读
  •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相反力量或属性。
  •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 八位:指八卦中的八个方位。
  •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个节气,如立春、惊蛰等。
  1. 赏析与评价
  • 思想深度: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司马迁对天文历法的精通,还深刻反映了其治国理政的思想,即顺应自然规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 文化价值:通过对四时运行规律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教育意义: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段话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应当寻求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通过对《汉书·司马迁传》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深谙治国之道的智者。他的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