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经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差以豪氂,谬以千里’。故‘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渐久矣’。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者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其实皆为善为之,而不知其义,被之空言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指,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大过予之,受而不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诗句:
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译文:
壶遂问道:“过去孔子为什么编写《春秋》呢?”
太史公说:“我从董仲舒那儿听到:‘周朝的制度被废弃,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受到诸侯和大夫的忌恨。孔子知道时机已经不适宜施展自己的政治理念,他选择在二百四十二年的时间里,通过记录和批评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他贬低了诸侯的行为,谴责了大夫的失德,以此来推动王政的实施。’孔子曾经说:‘我想用空洞的言辞来表达,不如让这些思想在具体的行动中得到体现。’《春秋》上阐明三皇五帝之道,下辨别人事的是非曲直,区分嫌疑,明确是非,定罪与平反,善善恶恶,贤能与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是帝王治国的大法。《周易》,阐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擅长变化无常;《礼记》,规范人伦关系,所以擅长行为规范;《尚书》,记录先王的政治事件,所以擅长政治治理;《诗经》,记载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等自然事物,所以擅长抒情写意;《乐经》,通过音乐来教化人心,所以擅长和谐;《春秋》,辨析是非,所以擅长治理人民。《礼》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用来调和人们的身心,《书》用来指导政务,《诗》用来表达情感,《易》用来引导变化,《春秋》用来宣扬道德。拨乱反正,纠正不正之风,没有比《春秋》更合适的了。《春秋》的文字数量达到数万,记载的事件却有几千件。万物的聚散都与《春秋》息息相关。在《春秋》中,发生了三十六次弑君,五十二次亡国,诸侯四处逃窜不能保有国家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通过分析原因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由于失去根本导致的。所以《易经》上说‘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因此‘臣弑君,子弑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祸端已久’。有国家的君主不能够不知道《春秋》,前面有谗言而看不到,后面有贼害而不知道。作为臣子的不能够不知道《春秋》,守正办事却不知道其中的分寸,面对变故却不懂得如何应对。作为君王或父亲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道理,必定会蒙受首恶的名声。作为臣子或儿子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道理,必定会陷入篡权弑杀的罪名。其实他们都是做好事却不明白其中的道义,只是不敢直言。如果不通晓礼义的原则,就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四种状况。如果君不君则会受到惩罚,臣不臣就会导致被杀,父不父就会没有道德,子不子就是不孝:这四种情况都是社会上最大的错误。把天下最大的错误加诸于我,接受却不敢推辞。所以《春秋》是礼义的根本。礼仪禁止尚未发生之前的事,法令实施已经发生之后的事;法令所要做的事情容易看到,而礼仪所要禁止的事情难以理解。”
注释:
- 壶遂:古代官员名。
- 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 太史公:即司马迁,中国古代历史学家。
- 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时期哲学家、政治家、今文经学大师。
- 周道废:指周王朝衰落。
- 鲁司寇:鲁国的司法官。
- 诸侯害之、大夫壅之:指当时诸侯和大夫对孔子的忌恨和阻挠。
- 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指孔子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 二百四十二年:指孔子从35岁开始担任鲁国司寇一直到去世的时间。
- 载之空言:用空洞的话来表述。
- 行事之深切著明: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证明和展现。
- 三皇:传说中的华夏族的三个伟大领袖。
- 五帝:传说中的华夏族的五位杰出领袖,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和精神图腾。
- 三王之道:指夏、商、周三代的王者之道。
- 三才:指天、地、人。
- 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
- 《易》:指《周易》。
- 《礼》:指《礼记》。
- 《书》:指《尚书》。
- 《诗》:指《诗经》。
- 《乐》:指《乐经》,又名《礼乐》。
- 《春秋》:指《春秋经》(左传)。
- 拨乱反正:拨除混乱局面,使恢复正常秩序。
- 礼义之大宗:礼义的根本法则。
- 礼禁未然之前:指制定礼仪之前就禁止某些事情的发生。
- 法施已然之后:指制定法律之后就开始执行。
-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指国君不遵守礼义,会招致犯罪;臣子不遵守礼义,会被诛杀。
赏析:
此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述了孔子编写《春秋》的历史背景和目的。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孔子对于礼义和治国理政的重视,以及他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洞察。通过对《春秋》的叙述,揭示了孔子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来纠正当时的乱世,恢复社会秩序,强调礼义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政治的思考,以及对传统礼义的尊重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