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吴王惧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先生曰:“接舆避世,箕子被发阳狂,此二人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清燕之闲,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深念远虑,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本仁祖义,褒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总远方,一统类,美风俗,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故号圣王。臣子之职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龙逢、比干独如彼,岂不哀哉!故曰谈何容易!”
诗句
- 于是吴王惧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
- 接舆避世,箕子被发阳狂,此二人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
- 使遇明王圣主,得清燕之闲,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
- 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
- 深念远虑,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本仁祖义,褒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总远方,一统类,美风俗,此帝王所由昌也。
- 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故号圣王。
- 臣子之职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
- 太公、伊尹以如此,龙逢、比干独如彼,岂不哀哉!故曰谈何容易!
译文
吴王感到恐惧而改变面容,丢掉了荐垫离开了座位,端正坐着聆听。先生(东方朔)说:“接舆逃避世乱,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狂,这两人都是逃避混乱的世道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如果遇到明智英明的君主,能在清静悠闲的时候,用温和的脸色对待他们,竭尽忠诚,谋划国家的安危,衡量得失,上以安抚君主,下以便利民众,那么五帝、三王之道就可以逐渐显现出来了。所以像伊尹那样蒙受屈辱、背负鼎器、调和五种调味品侍奉商汤,太公在渭水之阳钓鱼等待周文王。他们的想法和君主相同,计谋没有不成功的,计划没有不被采纳的,实在是遇到了贤明的君主。深思远虑,援引道理来端正自身行为,推广恩惠来扩大下属,弘扬仁义,表彰有德行的人,任用贤能的人,惩处作乱之人,统领各地,统一各类思想观念,提倡良好的风俗习惯,这就是帝王兴盛的原因啊。君主既不违背天性,又不会破坏人间伦理,那么天地就会和谐一致,远方的人们都会归附他,所以被称为圣王。臣子的职责已经承担起来了,于是分封土地确定爵位,封赐给诸侯后代,传国给子孙后代,名声流传后世,百姓直到今天还在称赞他,是因为他得到了唐尧和周文王这样的君主。太公、伊尹就是这样,而龙逢、比干却像他们一样遭遇不幸,难道不是很悲哀吗?所以说谈论这些事情并不那么容易!”
赏析
《汉书·传·东方朔传》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散文。文章通过讲述东方朔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者首先指出吴王的恐惧和改变面容的行为,然后引用了古代圣贤的故事来说明他们的智慧和品德。接着,作者分析了这些圣贤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强调了君王的重要性和贤才的作用。最后,作者通过对龙逢、比干等人的遭遇进行了讽刺性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人事难料的看法。整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情节引人入胜,既有史实考证的依据,又有哲理思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