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秋,戾太子为江充所谮,杀充,发兵入丞相府,屈氂挺身逃,亡其印绶。是时,上避暑在甘泉宫,丞相长史乘疾置以闻。上问:“丞相何为?”对曰:“丞相秘之,未敢发兵。”上怒曰:“事籍籍如此,何谓秘也?丞相无周公之风矣。周公不诛管、蔡乎?”乃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
太子既诛充发兵,宣言帝在甘泉病困,疑有变,奸臣欲作乱。上于是从甘泉来,幸城西建章宫,诏发三辅近县兵,部中二千石以下,丞相兼将。太子亦遣使者挢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命少傅石德及宾客张光等分将,使长安囚如侯持节发长水及宣曲胡骑,皆以装会。侍郎莽通使长安,因追捕如侯,告胡人曰:“节有诈,勿听也。”遂斩如侯,引骑入长安,又发辑濯士,以予大鸿胪商丘城。初,汉节纯赤,以太子持赤节,故更为黄旄加上以相别。太子召监北军使者任安发北军兵,安受节已,闭军门,不肯应太子。太子引兵去,驱四市人凡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丞相附兵浸多,太子军败,南奔覆盎城门,得出。会夜司直田仁部闭城门,坐令太子得出,丞相欲斩仁。御史大夫暴胜之谓丞相曰:“司直,吏二千石,当先请,奈何擅斩之?”丞相释仁。上闻而大怒,下吏责问御史大夫曰:“司直纵反者,丞相斩之,法也,大夫何以擅止之?”胜之皇恐,自杀。及北军使者任安,坐受太子节,怀二心,司直田仁纵太子,皆要斩。上曰:“侍郎莽通获反将如侯,长安男子景通从通获少傅石德,可谓元功矣。大鸿胪商丘成力战获反将张光。其封通为重合侯,建为德侯,成为秺侯。”诸太子宾客,尝出入宫门,皆坐诛。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以太子在外,始置屯兵长安诸城门。后二十余日,太子得于湖。语在《太子传》。
诗句与译文对照分析:
诗句: 汉书·传·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译文:汉武帝的太子被江充谗言陷害,太子杀充,发兵入丞相府,屈氂挺身逃出,亡其印绶。此时,上避暑在甘泉宫,丞相长史乘疾置以闻。上问:“丞相何为?”对曰:“丞相秘之,未敢发兵。”上怒曰:“事籍籍如此,何谓秘也?丞相无周公之风矣。周公不诛管、蔡乎?”乃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
注释:
- “戾太子”指的是汉武帝的孙子,即后来的昭帝。
- “江充”是当时的一名宦官,因涉嫌谋害太子而被武帝所杀。
- “丞相”指的是卫青(字子叔)。
- “太子”指的是后来的昭帝。
- “甘泉宫”是指汉武帝的居住地。
- “长水”和“宣曲”均是长安附近的地名,这里可能指代具体的地理位置。
- “暴胜之”是御史大夫的名字。
- “元功”通常指立下的大功。
-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 “王莽”是汉朝末期的一位权臣,曾企图篡位。
- “司直”是监察官的意思。
- “侍郎莽通”中的“莽”可能是指王莽。
- “重合侯”、“德侯”、“秺侯”分别代表不同的爵位或封号。
- “浮沮将军”、“轻车将军”、“左将军”均为军事职务的名称。
赏析:
本段文字描述了汉武帝时期一场宫廷政变的过程及其结果。太子因江充的诬陷而杀害了江充,并起兵攻打丞相府,最终因为丞相卫青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来平息叛乱而获胜。文中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通过这段描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汉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