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昭三年,汤与延寿出西域。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使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诗句
- 建昭三年,汤与延寿出西域。
- 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
- 过城邑山川,常登望。
- 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
- 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
- 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
- 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
- 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
- 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
- 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
- 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 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
- 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
- 延寿犹与不听。
- 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使士。
- 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
- 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 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
- 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
- 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译文
- (公元前62年)建昭三年,张汤和王程一起出兵西域。张汤性格沉稳勇敢而且富有谋略,喜欢建立奇功伟业。他们经常经过城池和山川,总是登高眺望。自从张汤执掌外国事务,他就和王程商量说:“夷狄百姓畏惧强大的国家(大种),这是他们的天性。西域原本属于匈奴的地盘,现在郅支单于威名远播,侵略了乌孙和大宛,经常替康居策划,想要降服他们。如果得到了这两个国家,就向北方进攻伊列,向西夺取安息,向南攻击月氏和山离鸟弋,几年之内,各国的城墙和其他城堡就会面临危险。况且那些地方的人骁勇强悍,喜欢打仗和侵略,屡次战胜敌人,长时间积蓄起来,必定成为西域地区的祸害。郅支单于虽然距离遥远,但蛮夷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大的弓弩防守,如果他们派遣屯田官士,率领乌孙的军队,直接指向他的城堡,那么敌人一旦逃跑就无处可逃,防守的话又不够自己保全,千年的大功就可以在一时成就了。”王程也表示同意这个意见,想向朝廷请求批准。张汤却认为:“国家和你们这些公卿商议大事,大的决策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出来的,这件事情一定不会得到批准。”王程还是听从了张汤的意见,两人于是开始准备兵马。王程命令部下整顿阵形,并增加了一些炫耀军队威力的校官,汉朝军队和匈奴军队加起来一共有四万多人。王程和张汤向朝廷呈递奏章,亲自弹劾自己擅自调动军队的不法行为,陈述进军的情况。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西汉时期张汤和王程共同出击西域的历史事件。诗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在西域的行动、策略以及对郅支单于的军事行动和计划。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张汤和王程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敌人的坚决抵抗态度。此外,诗歌也体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特点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