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引军分行,别为六校,其三校从南道逾葱岭径大宛,其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杀略大昆弥千余人,驱畜产甚多,从后与汉军相及,颇寇盗后重。汤纵胡兵击之,杀四百六十人,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还付大昆弥,其马、牛、羊以给军食。又捕得抱阗贵人伊奴毒。
入康居东界,令军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径引行,未至单于城可六十里,止营。复捕得康居贵人贝色子男开牟以为导。贝色子即屠墨母之弟,皆怨单于,由是具知郅支情。
明日引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应曰:“单于上书言居困厄,愿归计强汉,身入朝见。天子哀闵单于弃大国,屈意康居,故使都护将军来迎单于妻子,恐左右惊动,故未敢至城下。”使数往来相答报。延寿、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忽大计,失客主之礼也!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日尽,恐无以自还,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
诗句翻译
1 即日引军分行,别为六校,其三校从南道逾葱岭径大宛,其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
- “即日”:当日。
- “别为六校”:分别组建六个队伍。
- “三校从南道逾葱岭”:三个队伍经由南路翻越葱岭。
- “径大宛”:直接进入大宛国。
- “从北道入赤谷”:从北路进入赤谷。
- “过乌孙”:经过乌孙国。
- “涉康居界”:跨越康居国的边界。
- “至阗池西”:到达位于阗池西边的地方。
- 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杀略大昆弥千余人,驱畜产甚多,从后与汉军相及,颇寇盗后重。汤纵胡兵击之,杀四百六十人,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还付大昆弥,其马、牛、羊以给军食。又捕得抱阗贵人伊奴毒。
- “而康居副王抱阗”:康居国的副王名叫抱阗。
- “将数千骑”:率领几千名骑兵。
- “寇赤谷城东”:在赤谷城东部发动了袭击。
- “杀略大昆弥千余人”:杀害并抢夺了一千多位大昆弥的人。
- “驱畜产甚多”:驱使和夺取了大量的牲畜产品。
- “从后与汉军相及”:从后方与汉军交战。
- “颇寇盗后重”:相当一部分的劫掠发生在军队的后方。
- “汤纵胡兵击之”:汉武帝派遣的汉军将领李汤指挥胡兵进行反击。
- “杀四百六十人”:杀死了四百零六个敌人。
- “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俘虏了四千七百人。
- “还付大昆弥”:归还了这些人给大昆弥。
- “其马、牛、羊以给军食”:马匹、牛和羊用来供给军队的食物。
- “又捕得抱阗贵人伊奴毒”:还抓获了康居的贵族伊奴毒。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是西汉时期的历史记录,描述了汉军出征西域,特别是对康居国的军事行动。诗中详细记录了汉军分队行动、遭遇敌军的情况以及汉朝将领的反应和策略。通过这段历史记录,我们可以了解西汉时期的军事战术和外交政策。同时,诗歌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反映了当时的战争氛围和将领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