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数岁,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百僚议数日不决。凤言:“汤多筹策,习外国事,可问。”上召汤见宣室。汤击郅支时中塞病,两臂不诎申。汤入见,有诏毋拜,示以会宗奏。汤辞谢,曰:“将相九卿皆贤材通明,小臣罢癃,不足以策大事。”上曰:“国家有急,君其毋让。”对曰:“臣以为此必无可忧也。”上曰:“何以言之?”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围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唯陛下勿忧!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今会宗欲发城郭敦煌,历时乃至,所谓报仇之兵,非救急之用也!”上曰:“奈何?其解可必乎?度何时解?”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因对曰:“已解矣!”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居四日,军书到,言已解。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一决于汤。汤明法令,善因事为势,纳说多从。常受人金钱作章奏,卒以此败。

译文

后数年,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军队围困。当时驿站的骑士上书,希望调动敦煌的城防部队来救援会宗。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以及百官商议多日而未决定。王凤建议:“汤有丰富的谋略和外国事务的经验,可以向他询问。”汉武帝召见张汤到宣室阁进行面谈。张汤在与郅支交战时中箭伤及胸部,双臂不能自由伸展。张汤入宫朝见,有诏令免其拜礼,并展示了会宗的奏书。张汤谢罪并说:“将相九卿都是贤才通明之人,像我这样年长体弱的人,不足以谋划大事。”汉武帝说:“国家有急事,你无须推辞。”张汤回应说:“臣以为这必定没有什么忧患。”汉武帝问:“怎么说?”张汤回答说:“胡兵五倍于汉兵,为什么?因为武器不锋利,弓弩不犀利。现在听说匈奴人已经掌握了一些汉朝人的巧妙技艺,但仍然有三倍于一的比例。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如今围攻会宗的人数众,不足以战胜会宗,唯愿陛下不要忧虑!另外,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现在会宗要发动城中的敦煌士兵,历时到达这里,这是为了报仇之用,并非救急之用!”汉武帝问:“那怎么办?他的困境能解开吗?估计什么时候能解开?”张汤知道匈奴人的战斗力不强,不能持久进攻,所以认为战事不会超过几日。于是对答说:“已经解开了!”屈指估算日期,回答说:“不出五天,就会有好消息传来。”过了四天,军中来信说已解围。大将军王凤上奏汉武帝任命他为从事中郎,莫府的事情由张汤决断。张汤精通法令,善于利用事情发展为有利态势,接受贿赂写奏章,最后因此导致失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武帝时期,张汤作为西域都护段会宗的援军,面对强敌的困境和挑战时,表现出的智慧和策略。诗中展现了张汤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对敌军实力的深刻认识。他提出的“客倍而主人半之后敌”的观点,体现了他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张汤不仅具备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经验,还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来应对敌人。他在关键时刻提出的“报仇之兵”,既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也显示了他作为将领的担当和勇气。然而,张汤的这一行为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诗中的结尾部分,通过描述张汤的失败和他的结局,暗示了历史的残酷性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了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