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郎耿育上书言便宜,因冤讼汤曰;“延寿、汤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雪国家累年之耻,讨绝域不羁之君,系万里难制之虏,岂有比哉!先帝嘉之,仍下明诏,宣著其功,改年垂历,传之无穷。应是,南郡献白虎,边陲无警备。会先帝寝疾,然犹垂意不忘,数使尚书责问丞相,趣立其功。独丞相匡衡排而不予,封延寿、汤数百户,此功臣战士所以失望也。孝成皇帝承建业之基,乘征伐之威,兵革不动,国家无事,而大臣倾邪,谗佞在朝,曾不深惟本末之难,以防未然之戒,欲专主威,排妒有功,使汤块然被冤拘囚,不能自明,卒以无罪,老弃敦煌,正当西域通道,令威名折冲之臣旅踵及身,复为郅支遗虏所笑,诚可悲也!至今奉使外蛮者,未尝不陈郅支之诛以扬汉国之盛。夫援人之功以惧敌,弃人之身以快谗,岂不痛哉!且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今国家素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假使异世不及陛下,尚望国家追录其功,封表其墓,以劝后进也。汤幸得身当圣世,功曾未久,反听邪臣鞭逐斥远,使亡逃分窜,死无处所。远览之士,莫不计度,以为汤功累世不可及,而汤过人情所有,汤尚如此,虽复破绝筋骨,暴露形骸,犹复制于唇舌,为嫉妒之臣所系虏耳。此臣所以为国家尤戚戚也。”书奏,天子还汤,卒于长安。
诗句
汉书 · 传 · 傅常郑甘陈段传
译文
《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有位名叫耿育的议郎上书皇帝,陈述了一些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项。其中提到了一位官员汤,他在汉朝建立和繁荣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家消除多年的耻辱,讨伐了边境上不守规矩的君主,并成功俘获了难以制服的外敌。耿育认为这些功绩是无可比拟的,并向皇帝汇报了这件事。然而,这位将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反而被扣上了不忠的罪名,最终被冤屈地拘留。他的儿子们也因此失去了官职和封赏,耿育深感悲痛。
注释
- 汉书:《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班固编撰。该书记录了从高帝开始到王莽末年的西汉历史。
- 傅常郑甘陈段传:指的是汉朝的一些重要人物传记,如傅、常、郑、甘、陈、段等。
- 议郎: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议论国家大事或参与朝会。
- 上书言便宜:上书向皇帝报告一些紧急但重要的事项。
- 延寿、汤:这两位都是汉朝时期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
- 圣汉:指汉朝,历史上以文治武功著称的国家。
- 扬钩深致远之威:提升和宣扬国家深远和强大的威望。
- 雪国家累年之耻:为国家洗刷多年受辱的耻辱。
- 讨绝域不羁之君:平定边境上的不安定因素或敌对势力。
- 系万里难制之虏:使远方难以控制的敌军束手就擒。
- 岂有比哉!:难道还有其他可以与之相比较的吗?
- 南郡献白虎:南方郡(今湖北江陵)进献了一只白虎。
- 边陲无警备:边疆没有战事,安全无事。
- 承建业之基,乘征伐之威:继承了国家的根基,利用国家的武力来巩固和发展。
- 兵革不动,国家无事:战争停止,国内平安无事。
- 大臣倾邪,谗佞在朝:朝廷中大臣们心怀不正,谄媚的小人掌权。
- 曾不深惟本末之难:却没有深刻理解事情的根本和困难。
- 防未然之戒: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 欲专主威,排妒有功:企图独占皇帝的权威,排斥嫉妒有功之人。
- 令威名折冲之臣旅踵及身:使得那些能够捍卫国家声誉和抵御强敌的人接连遭受打击。
- 郅支遗虏所笑:郅支单于(前60年至71年在位)是被汉朝所击败的匈奴残余势力之一,汉朝将其视为笑柄。
- 奉使外蛮者:出使外国的使者。
- 未尝不陈郅支之诛以扬汉国之盛:从未不在使者的报告中提及如何消灭郅支单于,以此宣扬汉朝的威名。
- 援人之功以惧敌:用别人的功劳来威慑敌人。
- 弃人之身以快谗:抛弃他人,使自己免于嫌疑。
- 痛哉:非常痛苦。
-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即使处于安全时期,也应时刻警惕潜在的危险,当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更要为可能的衰败做好准备。
- 虽复破绝筋骨,暴露形骸:尽管身体遭受极度的痛苦和折磨,依然坚强不屈。
- 犹复制于唇舌,为嫉妒之臣所系虏耳:仍被嫉妒的臣子束缚,被俘虏的命运无法改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汉朝将领汤的故事,反映了汉宣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对功臣的不公正对待。耿育在上书中提到汤的功绩,却被忽略和冤枉;汤被排挤和陷害,最终被冤屈地拘留,未能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奖赏。这首诗揭示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不公现象,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渴望。同时,诗中还展现了汉朝的繁荣昌盛和对外的威武形象,以及面对外部威胁时的英勇抗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