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相善。自元帝时,渭陵不复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及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陵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以劳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营起邑居,成大功,万年亦当蒙重赏。子公妻家在长安,儿子生长长安,不乐东方,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汤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余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于是天子从其计,果起昌陵邑,后徙内郡国民。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然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罢昌陵,语在《成纪》。丞相、御史请废昌陵邑中室,奏未下,人以问汤:“第宅不彻,得毋复发徙?”汤曰:“县官且顺听群臣言,犹且复发徙之也。”
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的赏析:
《汉书》中的《傅常郑甘陈段传》是关于西汉时期三位重要人物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其中,张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的争论尤为引人注目。张汤认为初陵(即文帝的长陵)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它位于京师,且已经存在了三十多年,不需要再迁移。而解万年则认为,昌陵(即武帝的茂陵)更合适,因为它地处低地势增高建,堆积土成山,测量地基仍处在平坦地面上,客土之中不能保证鬼神的存在,地面浅露不坚固,工匠、劳工数以万计,夜间点灯劳作,挖地取土向东山运送,而且与谷物的价格相同。治理工程数年之后,全全国都遭受到劳动的疲惫,国家疲弊不堪,府库空虚,下到普通百姓,都痛苦不堪。所以根据地形条件自然地势,占据真正的土地,地处形势高地宽敞,旁边靠近祖先和父母的墓地,前面已经有三十年的努力成果,应该恢复原状,不要迁移人口。
张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的这段对话也体现了他们对于政治、经济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张汤提出的“初陵最肥美”的观点,以及他将陵墓建设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反映了他对政治稳定的重视。而解万年则从地理、历史和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他的理由和观点,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
《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章,它不仅记录了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故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