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帝时,贡禹奏言:“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及郡国庙不应古礼,宜正定。”天子是其议,未及施行而禹卒。光永四年,乃下诏先议罢郡国庙,曰:“朕闻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往者天下初定,远方未宾,因尝所亲以立宗庙,盖建威销萌,一民之至权也。今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四方同轨,蛮貊贡职,久遵而不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甚惧焉。传不云乎?‘吾不与祭,如不祭。’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丞相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馀、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皆曰:“臣闻祭,非自外至者也,繇中出,生于心也。故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立庙京师之居,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尊亲之大义,五帝、三王所共,不易之道也。《诗》云:‘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臣等愚以为宗庙在郡国,宜无修,臣请勿复修。”奏可。因罢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

至元帝时,贡禹奏言:“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及郡国庙不应古礼,宜正定。”天子是其议,未及施行而禹卒。

光永四年,乃下诏先议罢郡国庙,曰:“朕闻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往者天下初定,远方未宾,因尝所亲以立宗庙,盖建威销萌,一民之至权也。今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四方同轨,蛮貊贡职,久遵而不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甚惧焉。传不云乎?‘吾不与祭,如不祭。’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

丞相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馀、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皆曰:“臣闻祭,非自外至者也,繇中出,生于心也。故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立庙京师之居,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尊亲之大义,五帝、三王所共,不易之道也。《诗》云:‘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臣等愚以为宗庙在郡国,宜无修,臣请勿复修。”奏可。

因罢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

韦贤,字长孺,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大臣和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家族渊源深厚,个人才华卓越,在政治、文化上皆有显著贡献。他的一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赏析

韦贤的祖先韦孟是楚元王的傅,他的后代子孙中不乏杰出的人物。韦贤本人也因其卓越的才能与品德被后世传颂。他不仅是鲁国邹人,还徙家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这样的迁徙不仅反映了他家族的变迁,也可能与他个人的志趣与追求有关。他一生致力于学问,精通《礼》、《尚书》,并向人传授《诗》,被称为邹鲁大儒。这种博学多才的特质使他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佼佼者。

韦贤在政治上的成就同样值得一提。他曾先后担任过昭帝和宣帝的老师,对两代皇帝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他的政治生涯中,既有因直言进谏而遭排挤的情况,也有因政绩卓越而被提拔的例子。他在朝廷中的活动显示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和积极贡献。

韦贤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他以儒学闻名,但作为文人,他也擅长诗歌创作,其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具有审美价值,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韦贤的生活选择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和时代背景。他的家道衰落后,选择远离都市,回到家乡邹地进行教学和研究,这一选择可能与他淡泊名利、追求知识的精神追求有关。

韦贤的一生是多面的,他在个人修养、政治生涯、文学创作以及生活抉择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勇气和远见。他的故事不仅是西汉历史的缩影,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学习韦贤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汲取到坚持理想、勇于创新的精神力量,以及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