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弘字孟,鲁国蕃人也。少时好侠,斗鸡走马,长乃变节,从嬴公受《春秋》。以明经为议郎,至符节令。

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孟使友人内官长赐上此书。时,昭帝幼,大将军霍光秉政,恶之,下其书廷尉。奏赐、孟妄设袄言惑众,大逆不道,皆伏诛。后五年,孝宣帝兴于民间,即位,征孟子为郎。

注解与翻译

诗句解析

  • 眭弘:字孟,鲁国蕃县人。
  • 少年好侠:年轻时喜爱游侠活动,喜欢斗鸡走马。
  • 变节:改变行为方式。
  • 嬴公:嬴姓的祖先或老师。
  • 受《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鲁国的史事。
  • 符节令:掌管皇帝的符节,象征权力和地位。
  • 泰山、莱芜山南:地点指代,可能涉及某种神秘或预言。
  • 公孙病已立:文字暗示某种政治变动或复兴。

译文

眭弘,字孟,鲁国蕃县人。他年少时喜好游侠,斗鸡走马,长大后改变了行为方式,跟随嬴公学习《春秋》,并成为议郎,直至担任符节令。
元凤三年正月,在泰山和莱芜山南,有数千人听到巨大的声响,看到大石自树立起,高达丈五尺,大四十八围,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鸟数千聚集在旁。当时,昌邑有枯死的社木重新生长,上林苑中的大树也断裂枯死后重新站立起来,还有虫子将树叶啃食后形成文字“公孙病已立”。眭弘推测这与《春秋》中“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相符合。他认为这表示从平民中崛起为天子的可能性。枯死社木的复生和废家公孙氏的复兴都是征兆,显示了汉朝有传国之运。

赏析

此诗通过描述眭弘对泰山和莱芜山异常景象的观察,反映了他对历史和天命的深刻理解。他的分析结合《春秋》经义以及古代传说和现实现象。通过对石立、鸟集等自然现象的解读,眭弘试图寻找到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征兆。这不仅展示了他对历史的敏感,还体现了他对社会政治动荡的关注和预见。这种解读方式虽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也显示出他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时代变化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