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始,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胜从父子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胜非之曰:“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胜为学疏略,难以应敌。建卒自颛门名经,为议郎、博士,至太子少傅。胜子兼为左曹太中大夫,孙尧至长信少府、司农、鸿胪,曾孙蕃郡守、州牧、长乐少府。胜同产弟子赏为梁内史,梁内史子定国为豫章太守。而建子千秋亦为少府、太子少傅。
解析《汉书》中的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 人物介绍:
- 眭弘:字孟,鲁国蕃人也。年少时喜好游侠,斗鸡走马,长大后改变了行为方式,跟随嬴公学习《春秋》。因明经被任为议郎,后升任符节令。
- 胜与建:胜字长公,是东平人,年轻时孤苦好学,曾从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善于说灾异。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
- 主要事件分析:
- 泰山石立事件: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公孙病已立”。眭弘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而泰山者,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其后五年,孝宣帝兴于民间,即位,征孟子为郎。
- 谶纬解读:谶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迷信思想,认为天人感应,预示王朝更替等。眭弘的解读被认为是一种迷信行为,被认为“妄设妖言惑众”,最终被诛。
- 眭弘与胜的关系:
- 眭弘与胜在学术上有所交流,如胜从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而胜也从嬴公学习《春秋》。两人都对儒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 胜与建的关系:
- 胜与建都是儒学学者,且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师生关系。建称述胜的学说为“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而胜则反驳道“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这种学术上的争论和辩论反映了当时儒学内部的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
- 胜的政治生涯:
- 胜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成就,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他曾被孝宣帝徵召为郎,后来成为太子少傅。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儒学史上却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 胜与建的教育背景:
- 胜的学术背景较为广泛,他曾从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并且善于说灾异。建则从始昌学习《尚书》,但具体学习的内容不详。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传承体现了汉代儒学学者之间的学术互动和传承。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眭弘、胜、建三位人物在儒学领域的贡献,也反映了汉代时期儒学学者们在政治、学术和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状态。通过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及其互动,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