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初,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佰为界。初元元年,郡图误以闽佰为平陵佰。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佰以为界,多四百顷。至建始元年,郡乃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衡谓所亲吏赵殷曰:“主簿陆赐故居奏曹,习事,晓知国界,署集曹掾。”明年治计时,衡问殷国界事:“曹欲奈何?”殷曰:“赐以为举计,令郡实之。恐郡不肯从实,可令家丞上书。”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亦不告曹使举也,听曹为之。后赐与属明举计曰:“案故图,乐安乡南以平陵佰为界,不从故而以闽佰为界,解何?”郡即复以四百顷付乐安国。衡遣从史之僮,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司隶校尉骏、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衡监临盗所主守直十金以上。《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地,所以一统尊法制也。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知郡实,正国界,计簿已定而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及赐、明阿承衡意,猥举郡计,乱减县界,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
《汉书·匡张孔马传》是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创作的一篇传记,记录了匡衡、张禹、孔光和马宫等几位名儒的事迹。
匡衡字稚圭,出生于东海承县一个农夫家庭。尽管家境贫寒,匡衡却好学不倦,通过自学和勤奋工作维持生计,他的精力异常出众。在西汉宣帝时期,匡衡通过射策甲科考试而进入太常掌故之职,后调补平原文学。他虽然出身低微,但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学识,逐渐获得了朝廷的信任与重用。
在《汉书·匡张孔马传》中,记载了匡衡的生平事迹。匡衡不仅学识渊博,还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和道德操守。例如,他在面对太子太傅萧望之询问时,能够深刻回答关于经学的诸多难题,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同时,由于匡衡在儒学方面的卓越表现,被推荐到朝廷任职。他不仅精通经典,还能够将经学应用到实际的政治决策中。例如,在担任太常掌故期间,匡衡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政策建议,为汉宣帝时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匡衡在处理政务时,始终坚持原则,维护国家的法制和利益。他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国家的运作,还在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匡衡提倡儒学,倡导“无说《诗》,匡鼎来”的诗句,强调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匡衡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学方式注重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思想至今仍受到推崇。
《汉书·匡张孔马传》不仅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对匡衡等人的传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