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崩,禹及事哀帝,建平二年薨,谥曰节侯。禹四子,长子宏嗣侯。官至太常,列于九卿。三弟皆为校尉、散骑、诸曹。
初,禹为师,以上难数对己问经,为《论语章句》献之。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寝微。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孔子生伯鱼鲤,鲤生子思伋,伋生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顺,顺为魏相。顺生鲋,鲋为陈涉博士,死陈下。鲋弟子襄为孝惠博士、长沙太博。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国,武生延年。延年生霸,字次儒。霸生光焉。安国、延年皆以治《尚书》为武帝博士。安国至临淮太守。霸亦治《尚书》,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是时,诸侯王相在郡守上。
《汉书·匡张孔马传》之匡衡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与政治家。他的故事和成就,不仅彰显了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经学和儒学的重视。
匡衡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从小好学不辍,凭借勤奋和聪明才智,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论语》章句的注解方面表现突出。然而,尽管他有深厚的学问,匡衡却因家贫无法承担学费,常常以替人劳作换取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家用。正是这种生活困境,磨炼了他的意志,并激发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决心。
元帝时期,匡衡被任命为太常掌故,虽然职位卑微,但他凭借出色的才学和正直的品质,逐渐在政坛崭露头角。他的政治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任期间积极推动道德教化政策,倡导节俭、勤政为民的理念,深受百姓爱戴。
尽管匡衡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但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他被贬为庶民,流放回原籍,这段经历让他深感世态炎凉。但即便如此,匡衡并未放弃追求,晚年仍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才能的学生。
匡衡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幅汉代社会风貌的画卷。他的形象,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出身平凡且面临诸多困难的学者,也能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完善。
匡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