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定三公官,光更为大司徒。会哀帝崩,太皇太后以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征立中山王,是为平帝。帝年幼,太后称制,委政于莽。初,哀帝罢黜王氏,故太后与莽怨丁、傅、董贤之党。莽以光为旧相名儒,天下所信,太后敬之,备礼事光。所欲搏击,辄为草,以太后指风光令上之,睚眦莫不诛伤。莽权日盛,光忧惧不知所出,上书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师傅。”徙光为帝太傅,位四辅,给事中,领宿卫供养,行内署门户,省服御食物。明年,徙为太师,而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有诏朝朔望,领城门兵。莽又风群臣奏莽功德,称宰衡,位在诸侯王上,百官统焉。光愈恐,固称疾辞位。太后诏曰:“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子,德行纯淑,道不通明,居四辅职,辅道于帝。今年耆有疾,俊艾大臣,惟国之重,其犹不可以阙焉。《书》曰‘无遗耇老’,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其令太师毋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餐十七物,然后归老于第,官属按职如故。”
诗句
- “明年,定三公官,光更为大司徒。”
- “会哀帝崩,太皇太后以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征立中山王,是为平帝。”
- “帝年幼,太后称制,委政于莽。”
- “初,哀帝罢黜王氏,故太后与莽怨丁、傅、董贤之党。”
- “莽以光为旧相名儒,天下所信,太后敬之,备礼事光。”
- “所欲搏击,辄为草,以太后指风光令上之,睚眦莫不诛伤。”
- “莽权日盛,光忧惧不知所出,上书乞骸骨。”
- “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师傅。”徙光为帝太傅,位四辅,给事中,领宿卫供养,行内署门户,省服御食物。”
- “明年,徙为太师,而莽为太傅。”
- “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有诏朝朔望,领城门兵。”
- “莽又风群臣奏莽功德,称宰衡,位在诸侯王上,百官统焉。光愈恐,固称疾辞位。”
- “太后诏曰:“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子,德行纯淑,道不通明,居四辅职,辅道于帝。今年耆有疾,俊艾大臣,惟国之重,其犹不可以阙焉。《书》曰‘无遗耇老’,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其令太师毋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餐十七物,然后归老于第,官属按职如故。”
译文
- 明年,确定三公的官职,光被重新任命为大司徒。
- 恰好哀帝去世,太皇太后命令新都侯王莽担任大司马,征立中山王,这就是平帝。
- 平帝年纪还小,太后掌握政权,将政治权力交给王莽。
- 起初,哀帝废黜了王家势力,因此太后和王莽都怨恨丁、傅、董贤的党羽。
- 王莽认为光是旧时的丞相名儒,天下人所信赖的人,太后尊重他,按照礼节侍奉光。凡是光想要攻击的人或事,就为他起草奏章,按太后的指示让皇帝处理,即使是微小的事情也不放过。
- 王莽的权力日益增强,光感到恐惧,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上疏请求退休。王莽向太后报告说:“皇帝年纪还小,应该设置师傅。”于是把光调任为帝太傅,位列四辅大臣之一,兼任给事中职务,负责宿卫保护皇帝,管理宫内事务,掌管宫门钥匙,供应日常饮食。
- 第二年,王莽又把光调任为太师,而自己仍然担任太傅。
- 光常常声称有病,不敢和王莽一起共事。太后下令他每十日一次来朝见皇帝,同时兼任城门守卫的任务。
- 王莽还让大臣们上奏他的功绩,称赞他是辅佐君王的宰衡,地位在诸侯王之上,百官都要服从他的命令。
- 光越来越害怕,坚决推辞掉太傅的职位。太后下诏说:“太师光,是圣人的后代,先师的儿子,德行纯粹美好,道德光明通达。他在四辅大臣的职位上辅助皇帝。现在年纪大了有病,要重视和尊敬老师,尊重和敬重师傅。为此特令太师不要上朝,每十天上一次朝请受赐食一天。另外赏赐给太师灵寿杖一根,黄门令负责安排太师在宫中休息的地方并放置椅子,太师进入宫中休息时使用这把拐杖来支撑自己的身体,每天赐给他十七种食物,然后再回原籍养老,但保留官职和下属人员照常办公。”
注解
- 汉书:这部历史著作由东汉班固编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匡张孔马传:此部分可能是《汉书》中的某一章节的名称,具体内容需要参考全书目录和具体内容才能确定。
- 哀帝崩:即哀帝刘欣逝世。
- 新都侯王莽:指的是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西汉外戚大臣、政治家,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子。
- 平帝:即汉平帝刘衎(chān),是西汉宣帝刘询的玄孙,是汉成帝刘骜和孝元王刘康之孙,王政君的孙子。
- 太皇太后:指王政君的侄女王政君。
- 宰衡:古代对宰相的美称。
- 社稷:古时候指国家。
- 四辅:周代辅佐天子的重要大臣,后泛指高级官员。
- 宿卫供养:指在皇宫中负责侍卫和供养工作。
- 太师:古代官名,为帝王的教师,也负责教育太子。
- **丁傅」:此处指王莽的亲信集团丁姓和傅姓家族。
- 董贤:王莽的亲信人物之一,曾担任大司马。
- 宰衡:指宰相。
- 诸侯王:古代中国的封国君主,拥有世袭的爵位和土地。
- 尚书:《尚书》是一部上古至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