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汝南旧有鸿隙大陂,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请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司徒掾班彪曰:“丞相方进以孤童携老母,羁旅入京师,身为儒宗,致位宰相,盛矣。当莽之起,盖乘天威,虽有贲、育,奚益于敌?义不量力,怀忠愤发,以陨其宗,悲夫!”

诗句

  1. 初,汝南旧有鸿隙大陂:起初,汝南地区原有一座名为“鸿隙”的大陂。
  2. 郡以为饶:郡里认为这个地方很富饶。
  3. 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成帝时期,关东地区多次发生水灾,导致陂被冲毁而成为害处。
  4. 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方进担任丞相期间,与御史大夫孔光一同派遣掾员实地考察。
  5. 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他们认为可以将陂的水流走,这样的地方肥沃而且美丽,节省了修堤防洪的费用也不用担心洪水之患。
  6. 遂奏罢之:因此他们上奏朝廷请求撤销陂的水利工程。
  7. 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请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等到翟氏族人被消灭之后,当地百姓归咎于方进,说他请求在陂下种良田却没有得到批准,从而奏请撤销陂。
  8. 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王莽时常发生干旱,郡中的人一直对方进怀恨在心,于是流传出童谣:“坏陂是谁?翟子威。给我一碗豆饭羹和芋魁。反乎覆,陂应该再建。谁说的?两个黄鹄。”
  9. 司徒掾班彪曰:“丞相方进以孤童携老母,羁旅入京师,身为儒宗,致位宰相,盛矣。当莽之起,盖乘天威,虽有贲、育,奚益于敌?义不量力,怀忠愤发,以陨其宗,悲夫!”:司徒掾班彪说:“丞相方进带着孤儿和老母,客居京城,他自己作为儒家学者出身,官至宰相高位,真是了不起啊。当王莽兴起的时候,他正凭借皇权的力量,即使有像孙武(兵圣)和吴起(战国名将)一样的勇将,又有什么用呢?因为不能估量自己的力量而心怀忠诚,最终不幸丧命,真是可悲啊!”

译文

  1. 起初,汝南地区原有一座名为“鸿隙”的大陂。
  2. 因为郡里认为这个地方很富饶,所以方进被任命为丞相。
  3. 成帝时期,关东地区发生数次洪水灾害,陂被冲毁成了害处。
  4. 方进担任丞相后,与御史大夫孔光一同派遣掾员实地考察。
  5. 他认为可以将陂的水流走,这样可以的地方肥沃而且美丽,节省了修堤防洪的费用也不用担心洪水之患。
  6. 因此他们上奏朝廷请求撤销陂的水利工程。
  7. 等到翟氏族人被消灭之后,当地百姓归咎于方进,说他请求在陂下种良田却没有得到批准。
  8. 王莽时常发生干旱,郡中的人一直对方进怀恨在心,于是流传出童谣:“坏陂是谁?翟子威。给我一碗豆饭羹和芋魁。反乎覆,陂应该再建。谁说的?两个黄鹄。”
  9. 司徒掾班彪说:“丞相方进带着孤儿和老母,客居京城,他自己作为儒家学者出身,官至宰相高位,真是了不起啊。当王莽兴起的时候,他正凭借皇权的力量,即使有像孙武(兵圣)和吴起(战国名将)一样的勇将,又有什么用呢?因为不能估量自己的力量而心怀忠诚,最终不幸丧命,真是可悲啊!”

注释

  1. 鸿隙(hóng xì):古代陂的一种,即大陂。
  2. 成帝:西汉皇帝刘启的庙号。
  3.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泛指东部。
  4. 儒宗:指儒学中的领袖人物。
  5. 贲(bēn):勇士;壮士。
  6. 两黄鹄:比喻两种不同情况或结局。
  7. 罢:停止、撤销。
  8. 王莽(wèn páng):西汉末年篡位的皇帝。
  9. 司徒:古代官名。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翟方进废除陂的情况以及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个人命运的巨大变迁。诗中的童谣和班彪的评论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悲剧色彩,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