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
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诗句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
译文
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他的祖先来自有周的伯侨,因支庶身份起初在晋地占有土地,因此姓扬。不知道伯侨与周有什么关系。扬雄居住在黄河和汾河一带,周朝衰落后,扬氏有时被称为侯,称为扬侯。恰逢晋朝的六卿争夺权力,韩、魏、赵兴起,范中行、知伯失败。那时,他们逼迫扬侯,扬侯逃到楚国的巫山居住,在那里定居。楚汉兴起时,扬氏再次溯江而上,住在巴江州。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代元鼎年间躲避仇敌时,他再度溯江而上,居住在岷山的南面,拥有一片田地和住宅,世世代代以务农种桑为职业。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后传给一个儿子,所以扬雄没有在蜀地另外有其他扬氏。
杨雄小时候喜欢学习,但不是为了章句和训诂,而是博览群书无所不见。他为人简单直率,口吃不能多言,默默深思,清静无为,少有嗜好欲望,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戚戚于贫贱,不修饰廉隅以求名于当世。家产不过十金,缺乏积蓄,生活平淡如常。他有自己对待书籍的标准:不是圣人和哲人的著作不看;如果不符合自己意愿,即使富贵也不会去做。他曾经喜爱辞赋。
注释
- 扬雄: 本名杨雄,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 蜀郡成都: 杨雄的故乡位于今天四川省成都市。
- 周衰: 指周朝衰败,国家衰弱。
- 支庶: 古代指子孙中的次子以下。
- 河汾之间: 指黄河和汾河流域之间的地方。
- 六卿争权: 指的是晋国的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之间为了权力斗争。
- 范中行、知伯: 范中行和知伯是晋国的两位著名人物。
- 楚巫山: 位于今天的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山。
- 汉元鼎: 指汉朝初期汉武帝时期的元鼎年号。
- 元鼎间: 指汉武帝在位期间。
- 避仇复溯江上: 躲避仇敌之后,重新回到长江沿岸居住。
- 巴江州: 指长江流经四川巴县的地方,即今重庆市境内。
- 庐江太守: 扬季担任过庐江太守,这是当时的一种官职名称。
- 下度: 这里可能是指杨雄对自己学术态度的一种描述。
- 非圣哲之书不好也: 意思是说只有圣贤的书籍才是值得学习的。
- 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事物,即使是富贵也不会去做。
- 顾尝好辞赋: 曾经喜好辞赋这种文学作品。
赏析
扬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雄不仅对学问有着极高的追求,而且对于个人品格的塑造也有着明确的方向。他的人生态度和选择反映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