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诗句

  1. 文翁,庐江舒人也。
  2.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3.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4.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
  5. 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
  6. 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7.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
  8. 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
  9. 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
  10.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11.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12.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译文

文翁是庐江舒县的一个人。他年轻时就热爱学习,精通《春秋》学问,因为担任过郡县小吏而被选拔出来。到了汉景帝末期,文翁担任蜀郡太守,他非常热爱教育和教化。看到蜀地闭塞落后,有蛮荒夷狄之风,于是文翁想引导和提升他们,于是挑选了郡县的小吏中有才智的人张叔等十多人,亲自督促和激励他们,派他们去京城接受博士的教育,有的则学习法律法令。他削减了少府的费用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特产,并带着负责记录的官吏送给博士们作为礼物。几年之后,蜀地的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将他们安排到重要的职位上,按次序通过察举的方式提拔任用。官员中有的被提升到郡太守刺史的位置。
他又在成都修建学校的建筑,招收下县的子弟作为学宫的学生,免除他们的徭役赋税,成绩优秀者可以补任郡县的小官吏,次等人成为孝顺兄弟及勤劳耕作的人。他经常选派学宫中的童子,让他们坐在自己身边听讲处理事务。每当外出巡视时,他都要带着学宫中的学生们一起行动,让这些学生传播教导命令,出入于闺阁之中。县邑里的官吏和百姓见到他们后都感到荣耀,几年之后,都想成为学宫的学生。富裕的家庭甚至愿意出资来请求获得这个机会。因此,文翁的影响非常大,蜀地的学生也有机会到京城学习,这比齐鲁两国的风气还要好。到了汉武帝时期,才下令全国各个郡国都设立学校官,这是从文翁开始实施的。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文翁在四川治理期间的一些举措和影响。文翁是汉朝时期蜀郡太守,他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改善地方风气。诗中描述了他如何选拔、教育、激励人才,以及他的治理措施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诗中的“仁爱好教化”“减省少府用度”等词句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节约意识;而他选择“学官弟子”的方式则体现了对知识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培养。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他修建学宫、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举措,这些都显示了他作为一名贤能的太守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和远见卓识。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